上周日,我和一個同事參加了我所住小區的一次二手集市活動。那天溫度很低,還飄著小雨,來光顧二手集市的人比預估少很多。不過,我同事帶去18樣東西,最后賣掉了16樣,堪稱”全場最佳賣家“!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參與“二手集市”,這些東西已經早就不用,堆積在家中一直不知道如何處理。所有物品低價出售所得180元,收攤后他還請我吃了個晚飯,差點還要貼錢。但是他依然很興奮,他覺得這些買了他東西的人都是在幫他解決問題,幫他把家里更變得清爽了,所以賺錢不賺錢根本無所謂。
這種"處理掉東西不賺錢也高興”的心情,就是“斷舍離”的暢快感。
很多人都看過《斷舍離》這本書。作者山下英子提出的所謂”斷舍離“的人生整理觀念,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多余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在她看來,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兩年前我看了這本書,當時對我的沖擊很大。我是個重度的“囤積物品”患者,也許是來自于成長過程中曾有的物質匱乏體驗,再加上老一輩家人的生活習慣影響,我從自主生活開始不知不覺也養成了靠囤東西帶來安全感的生活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我每次搬家都特別痛苦。曾有一次搬家,搬家師傅說“你一個人的東西比我搬過的一家三口的東西還要多”??赐陼螅伊ⅠR翻出家里很多全新不用的東西拿出來送人或者掛在閑魚上賣,以及拿出了一些其實很喜歡但是買了一直不用的東西,告訴自己一定要自信得用起來。
不過,我更大意義上的徹底行動,還是因為近藤麻理惠的《令人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如果說山下英子提出了一個精神和理論,揭示了對物品執著不愿意舍棄的心理因素,那么近藤麻理惠就給了我們一套更加具體的全套執行方針。如果嚴格按照她的方法去做,從家里的物理整潔情況到個人的消費觀心理情況,都能夠體會到更大的改變。
為了讓自己全方位理解近藤的整理方式,我除了一口氣看完了整理魔法書1和2,還看完了網上我能找到了所有關于她教授整理術的節目(包括真人秀到家整理節目和錄播間現場教授節目)。行動之前,又看了一遍應該是以她的故事為藍本的日劇《我的家中空無一物》,雖然自認一定做不到女主角那么極端,但該劇依然對我有對待物品觀念上的啟發。核心思想和《斷舍離》中講述的理念近似,通過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有沒有替代物,還喜不喜歡,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不喜歡”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心動”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清理心靈,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從術到道都了然于胸后,我的實驗從今年6月底開始。
首先,我花了整整兩個星期 - 利用下班后和周末的時間,對家里所擁有的所有物品進行整理。是所有,每一件,不是部分!順序就是書中介紹的衣物、書籍、文件、小東西、紀念品等。這個順序很重要,具體原因我不在這里贅述。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反思為什么我要有那么多東西,很多東西可能一兩年都沒碰過,甚至更久,從上海哼哧哼哧搬過來然而也并沒有使用過。如果我并不喜歡它們,不享受它們,我為什么要留著?如果是喜歡的東西,我為什么還不用?最終理出來10大袋衣服鞋子,專程開車放到了公司的捐衣箱。估計這輩子也不會再看的書和雜志,打包賣掉。扔掉了90%的無用文件,票據,小東西等各種。每整理一個品類,就會扔掉好幾個袋子的無用物品。
扔完之后,是重新收納和整理。改變以往的亂堆和多個地方放置的方式,充分利用抽屜或收納工具將所有留下的你會繼續使用的物品按照“同類別同場所”原則收納。本來我覺得家里的所有柜子都還不夠放我的所有東西,扔扔扔完又整理整理整理后,不但家里更加整潔(打開衣柜再也不會覺得心煩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衣服),在好幾個不同的柜子里都空出了新的空間。整潔視覺效果雖然不能和最近很紅的收納狂人日本主婦PO的照片比,但對比自己之前的收納情況,還是成就感爆棚的(一看這位主婦疊衣服的方式,估計她應該也是近藤小姐的粉絲吧~)
掛了三十幾個物品上閑魚,直到現在陸陸續續還在一點一點處理(直接參加線下二手集市,也是一種處理方式)。
做完所有的心動物品整理,留下了我喜歡的東西,我對家里其他硬件類物品的心動閾值也高了起來。于是,我又換了客廳的沙發套靠墊,房東的茶幾被判定為“不心動”實在不配現在的家而被我直接賣掉了,新買了好看的茶幾;衛生間的馬桶蓋,衛生紙架全部換成新的。。。幾乎能換的都換了。如果不是因為是租房,明年就要搬,我可能連衣柜,床,餐桌、椅子都會忍不住換掉吧。。。
最后進行的是照片的整理 - 由于大多數照片都是電子檔存在電腦里,所以后面又花了好幾個晚上加周末的時間將差不多十年多的所有照片進行整理 - 盡可能只留下最好的有內容的,重復的或者無意義的照片全部刪光。比如,前男友的照片。很多人會舍不得刪除前女友和前男友的照片,我好像沒有太大困擾。因為覺得感情的事情,還是向前看比較好。如果自己在不斷變得更好,也一定會遇到更棒的人。所以我在刪除的時候,爽快得按下“delete”鍵,聽著電腦里發出的”粉碎”的聲音,感覺好極了。
這種“終于清空了所有垃圾,被自己喜歡的東西包圍著”的感覺,使得我越來越喜歡回家。出差也是常常盡可能早回來,愈發享受在家里和自己待著的時光。
家里整理完之后,我又趁著這股勁兒,整理了我公司的辦公桌(扔掉了很多沒用的物品)。以及果斷叫停了并不令我感到愉悅的約會對象們。做完了所有這一切,除了體重,工作和生活的其他部分都輕盈了很多(所以接下來,脂肪和肥肉的斷舍離將會是我下一個目標)。按照近藤小姐的整理方法,幾個月過去,家里的收納整潔情況被保持得很好,并沒有復舊。今年雙十一我也是買實物類東西數量最少的一次(希望老板看到不要不高興)。
為什么”斷舍離“的思想風潮是從日本開始?
很簡單,因為日本作為一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國家已經很長時間。而在近幾年調研機構發布的世界各國“幸福指數排行榜”中顯示,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并不覺得自己幸福。
《Less is more》作者本田直之為了找出答案,前往“世界幸福排行榜”前幾名的北歐各國,采訪當地居民,每次他都會問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你有什么想要的東西?”本田直之問的是“東西”,可在他得到的答案里,幾乎找不到任何和“車”或“房子”相關的具象物品,都是“想要家人健康”、“希望朋友和我認識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之類的回答。而如果對日本人提出這個問題,以具體實物作答的人會相當多?,F今的日本充斥著太多可以讓人即刻滿足的東西,瞬時欲望的過度滿足,干擾了人們對未來的長遠規劃和打算。從北歐民眾的回答中,可以發現他們都擯棄了舊有的物質至上主義價值觀,崇尚物質簡樸、精神豐盈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簡單生活方式,更為珍視精神和體驗帶來的幸福感,并將時間與金錢投入其中。
中國也在經歷和日本同樣的消費爆炸的階段。在少時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我們的快樂往往來自于對金錢和物質的追逐和獲取??梢詾榱思依锾碇貌孰姸鴼g欣雀躍,也會因為獲得夢寐以求的自行車而開心良久。然而隨著物質資源越來越豐富,得到的難度也越來越低,帶來的新鮮感和興奮感只能維持很短暫的時間,并不能持久得帶來滿足感。
“現代社會的物質豐富往往使得家如同一座堆滿了物品的倉庫。雖然家里囤積著各式各樣的物品,人們卻依然無法消除‘缺一樣’的感受而不斷得繼續消費,而對自身來說真正重要的物品缺湮沒其中?!被趯@個問題的同樣認知,在原研哉主編的《理想家 2025》中,建筑家和設計師們甚至提出一種“私物邸的游牧式生活” - 一種帶著自己不同階段重要的私物,隨時可以更換住地的生活方式。
也許,從物質中帶來幸福的“加法時代”很快就會結束,“減法時代”已經來臨。
"我認為可以選擇的事物越少,人越容易感到富足。日本就是因為人們可以選擇的東西太多了,難免就會叫人心猿意馬。而如果是在丹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心里面一清二楚,而且也很容易分辨出什么東西對自己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佛羅使帕克·田中聰子/丹麥/船舶公司職員
關于二手
那天在朋友圈發了一條關于賣二手物品的心情,有朋友留言表示根本賣不了多少錢為什么要搞這么麻煩。我想說,及時處理掉自己不使用的東西,其實是一種環保的生活方式。如果這種方式令我覺得愉悅,我貼錢也是愿意的。樊登在講解到《Less is more》這本書的時候也提到自己新年朋友圈賣書,幾十本書賣了400元,送十幾個快遞付了350元快遞費,最后賺了150元,最后還很開心決定每年新年都要做一次朋友圈”微書商“的的故事。
在國外,私人經營的二手店很普遍,由社區組織的周末二手集市活動也非常多,這股風潮慢慢在國內一些城市興起。我認為能夠接受“二手”東西,也是一種生活意識的改變 - 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將物品從賣家的不使用狀態變成買家的使用狀態,進行資源的循環,重新實現物品被生產出來的利用價值。只要打破“別人用過的就是不好的”這一固化思維,其實并沒有很大不同。(自從我使用了"閑魚"后,我從去年到現在已經在上面賣掉了23樣東西,手機音響名牌皮夾子衣服包包圍巾宜家的收納袋無印良品的杯子等,三分之一是用過的,三分之二是全新的。加上二手集市上賣掉的兩副眼鏡一個包,總共26樣。我覺得我沒有浪費還斷舍離了,買家低價買到好東西,大家都開心,多好~)
正如阿斯頓·馬丁二手車的經典廣告詞說的: "You know you are not the first , but do you really care?"
最后,真不是幫閑魚打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