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初識梵高應該是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對印象派既好奇又著迷,那時網絡還沒有如此便捷,想方設法搜德彪西的音樂,存梵高照片,在2寸屏手機上看梵高的《星空》《羅納河上的星夜》《露天咖啡館》《播種者》《麥田》,就是單純喜歡他們的色彩、輪廓和閃爍著的希望,后來讀大學又去找梵高的傳記,今天再看這部油畫電影,感觸更深。
? ? ? 梵高是一個為夢想進擊的生命,直截了當。
? ? ? 電影開頭老羅蘭說,“生活的磨難可以摧毀任何一個強者”,而深刻的孤獨和生活的磨難或許正是梵高的宿命。我曾經認為放棄生命的人是因為不熱愛或漠視生命,但可能實際恰恰相反,加沙爾的女兒形容梵高,“他欣賞花朵綻放的美好,甚至是地上青草泛起的光澤,生命任何最細微的細枝末節,對于他來說都不曾渺小簡陋”,梵高對于生活和生命是有著獨特而敏感的體驗的,他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離群索居或是寡淡無味,他只是太過孤獨,以至于“看到烏鴉都可以使他眼睛發亮”;他只是不被認可,“一個無名氏,一個不招人待見的人,一個從來沒有、也不會擁有社會地位的人,簡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當然壓倒他生命最后稻草的還是生活的苦難,他不想成為一個累贅。
? ? ? ? 梵高于我們普通人的意義來說,夢想的追求更甚于作品的才華。一個敏感孤獨而缺愛的Boy,一個籍籍無名的大齡青年,28歲始拿畫筆,“即便這樣,我真的是這樣,總有一天,我也要用我的作品告訴所有人,這個籍籍無名的人心中燃燒的追求”(電影畫面背景是播種者)。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