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2790 字 | 建議閱讀 6 分鐘
最近,睡覺前,都在給我家的小家伙讀一套繪本,叫《梅勒妮經典故事繪本》,有四本。
其中,某天晚上講的一本叫《烏龜的禮物》,故事講完后,我以為他沒聽懂,結果他沉默了一會兒說,烏龜做到了。當時,我一下就像被雷擊中了一般,好像明白了什么。
從大人的角度看過去,這些故事都很有寓意的,講了一個什么道理,而從小孩在的角度看過去,他只是樂呵呵的聽完故事,然后,對故事做出評斷,我們以為孩子不懂,實際上他們是按照他們的視角懂了的。
說到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幫森林里的動物,遇見大旱,找到了一顆能結一切水果的神樹,但此時神樹也是枯萎的,需要叫出這顆神樹的名字,才能讓它長出果實,于是獅子,大象,猴子,分別去向大山問神樹的名字,大山每次都告訴了他們,而他們都在得到名字后就以為自己成功了,于是在路上休息玩耍,而都高興得忘記了名字叫什么,而最后,只有大家都反對的烏龜去時,烏龜才帶回了名字。
這個故事,符合任何童話故事的套路,但,這只是我們大人以為的那樣,或者我們認為其它動物都應該帶回來,只不過烏龜是主角才做到了的。
其實不是,是那其中的一個小細節才是更關鍵的細節,我后面說。
于是,問題來了,我們是不是常常做一件事結果只是感動了自己,而忘記了最初的目的了?
1.結果導向
現在,我們都喜歡說要拿出結果來,而過程是艱辛也好,愉快也罷,都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們只看得見結果,就像在競技體育里,我們只認識第一名,不知道什么第二名第三名一樣,我們就是這么現實功利。
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總是對自己和別人說,要拿出結果來,因為沒有人真的在意過程,就算是我們自己,甚至都認為過程好像確實不是很重要?
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任何一件事從開始到結束,都會有過程,有結果,只不過,分好的結果和不好的結果,看得見過程和看不見過程而已。
結果固然重要,可我們也要經歷過程。
而我們在經歷過程的過程中,往往就會忘記我們最初的目的是什么,進而走入錯誤的方向。
不過,只要能有一個不錯的結果,過程中產生的偏差也就會慢慢被遺忘,畢竟我們的大腦就是這么設計的。
結果導向,更多的還是讓我們重視結果,同時重視過程,而不是只看到結果,而忽略了過程,這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2.自以為是的行動感悟
可問題是,我們常常容易在過程中迷失,甚至走錯方向,忘記自己到底是干什么來了?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自己明明做了很多事情,有的事情甚至把自己都感動到了,可最后的結果卻并不是很好,為什么?
可能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努力,而是我們為了表現得很努力而努力,最后都忘記了結果是什么了,只是被自己努力的過程感動了而已。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堅持打卡。
這個打卡可以對應很多東西,比如,跑步,早起,寫作,看書等,大家越來越迷戀的是,自己一年到底打了多少卡,而不是做這件事到底是為了一個什么目的?
可能堅持的初期,我們還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以為打卡就是一種監督了,我們只要一直打卡下去,事情似乎就能順利完成?
可實際情況時,到最后,很多人打卡打得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要打卡了?反而更焦慮了,反而更沒有動力堅持了,為什么?
我聽到過有人說,這樣的打卡,已經是一種變向攀比了,大家比數量,比時間,而不是比應該拿出來的結果了。
是啊,我們本來不是這樣的,我們本來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突破的。
在我看來,以為只要努力,世界就會給予回報,而不是實事求是的對待自己做的一件事,被行動中的一點點小成就搞亂大腦,最后只會是一事無成,越來越焦慮。
而更多的人只是被自己的行動所感動,在那里沾沾自喜,認為結果也沒有多重要了。
可問題是,盡全力做到一件事后,再評斷一件事的結果,和做到一半,以為結果會自動完成,是很不一樣的。
可偏偏大多數人,正在做的就是后者。
3.認清自己
好了,讓我們回到開頭那個沒有說的細節。
烏龜在看見獅子,大象,猴子都無功而返后,主動提出要前往獲取神樹的名字,而這時,全體動物一致反對,他們都認為烏龜走得很慢,不可能完成任務的,可無奈,沒有動物再想嘗試,大家也只好讓烏龜去試一試。
烏龜的確走得很慢,可他最終還是來到了大山面前,問到了神樹的名字,而此時,烏龜就準備返程了,烏龜知道自己走得很慢,可能會忘記名字,于是,邊走邊讀名字,不敢懈怠。
看到這里,我們應該都知道了故事的結局,最后,烏龜回來了,念出了神樹的名字,而神樹結出果實,拯救了大家,也拯救了烏龜自己。
烏龜難道不會高興嗎?不是。首先烏龜是主動請求去的,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其次,他知道自己是塊什么料,該怎么做,才能做到結果。
而獅子認為自己最勇敢,大象認為自己最有動力,猴子認為自己最聰明。烏龜和他們的最大區別就是——認清了自己。
做到一件事,勇敢可能很重要,動力也可能很重要,聰明或許也必不可少,但一旦和驕傲聯系起來,就看不清自己,完成一半時就高興得認為自己做到了。
而這就像我們中的很多自詡勇敢,有動力,最聰明的人一樣,只要想做到,就認為做到了,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而去做。
我們都會說烏龜正是因為笨才會需要一遍一遍的念,可現實中的很多成功,不也是一遍又一遍的努力堅持換來的嗎?
最大的問題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我們能不能看清我們自己,做好自己,最后做到我們想做的一件事,這時高興也不遲。
那這個故事有沒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嗎?我認為,有三點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們應該像小烏龜那樣,在做一件事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該干什么,目的是什么,一直不讓自己忘記。
其次,擺正心態。不要過于浮躁,而是看清事實,看清自己,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更重要的,就像故事里,其實動物們包括小烏龜的生存才是更重要的了,可很多動物只是認為自己敢于去冒險就已經很厲害了,而忘記了必須要帶回名字才是目的。
完成一半(知道名字),就是以為自己做到了,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我們可能被自己感動到了,以為自己真的做到了,而實際上,離真正做到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第三,特立獨行。小烏龜是在大家都反對的情況下,堅持要去的,因為他已經準備好了,他知道自己可能遇見的困難。
而大多數動物認為烏龜走得慢,思維就很慢,就是一種很錯誤的偏見,因為這和我們就是一樣的,認為那些成功的事情都是非常聰明的人完成的,而忘記了,愛因斯坦說過的話,天才是1%的天賦,加上99%的努力。
持續踐行
很多人說,自己想寫作,沒有素材,沒有靈感,怎么辦?我的建議是,多細心觀察生活,多思考。
就像開頭說的故事那樣,這個素材我從來沒有刻意挑選過,而且也是無意中在湊價格時才選的書,想著都是繪本,應該都差不多把。
結果,結合自己一段時間來的持續踐行后,觸發了自己的很多靈感。
可能有點過度解讀的味道,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這則類似寓言的故事,本身可能還是有很多漏洞的,而我們做的思維體操才是最重要的。
而感動自己卻忘記自己的初心,是很多人都做過的事情。誰說沒有呢?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