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是東野圭吾的一本中期作品,它創造于2003年,入圍“直木獎”,在犯罪、愛情、成長、社會現象等方面有獨特的見解,是一本非常讓人心靈震撼的小說。?
? ? ? 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高一的寒假,我清楚地記得,這應該是我看的東野圭吾的第二本作品,第一本是經典《放學后》。但這本《信》說實話真的帶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東野圭吾的小說,但大家可能對它并不熟悉,它不是一本像《嫌疑人X的獻身》般的推理大作,也不像《白夜行》那般人性的扭曲,它真的只是描寫了一個我們常人難以觸碰的社會現象,所以才給人以極大震撼。
? ? ? 大致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哥哥剛志和弟弟直貴相依為命,為了供弟弟上大學的學費,剛志起了歹心,慌亂之中殺死了老婆婆,被判入獄,而此書以剛志的弟弟直貴展開描述,詳細的書寫了直貴在未來的人生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那些我們忽略了的沒有思考過的問題,關于犯罪。
? ? ? 在這之前,我一直單純地斬釘截鐵地認為殺人犯都是無可饒恕的,并未深思他們的殺人動機以及其自身的品格特征,但現在,想到他們的一些經歷,雖然同樣認為他們不可寬恕,但心里有了從前沒有的一絲苦澀,這便是現實的折磨啊。毫無疑問,剛志和我們每個普通人都一樣,有著健全的思維健康的思想,熱愛著弟弟,可就迫于壓力生活壓力,出此下策,造成了無法挽救的后果,進入牢獄,留弟弟一人在外艱難地生活。
? ? ? 而弟弟則在他的人生歷程中從對他哥哥的愛變為了憎恨,他恨他為何有個殺人犯的哥哥,他本可以憑借自己努力就可成功的人生被剛志所改寫,他與周圍的人硬生生地隔了一道墻,無形的墻,人們赤裸裸的態度使他喘不過氣來,疏遠的距離,探索的目光,指指點點的手勢。而他的生活更充滿了無數的碰壁,學校里的小心翼翼,作為優等生卻不得不輟學,找不到穩定的工作,婚姻與愛情的不如意......直貴恨啊,他恨社會的歧視,恨他為何有一個殺人犯的哥哥,即使哥哥是為了返回去拿桌上弟弟最愛吃的板栗而驚動老太太,即使哥哥是為了弟弟而去行竊,漸漸地直貴不再回復哥哥的信,不想要獲得與哥哥有關的一切消息,就此斷絕關系。
? ? ? 而作為哥哥,剛志這名殺人犯卻完全不能理解,他在牢獄的那十幾年,不停的懺悔,定期給受害者家屬寫信道歉,讓直貴代替他去掃墓,每天都活在收到弟弟來信的期待中。這對殺人犯來講,是一種懺悔,一種救贖,但是,剛志他并沒有一種自覺,因為對于受害者家屬而言,他們不想要頻繁地收到剛志的道歉信,因為那會勾起他們悲傷的回憶,不停的想到過去所受到的傷害。而直貴,他自己的人生可以說是被完全破壞,這種破壞甚至滲透到了他孩子的身上,他自己可以無所謂,但是他不想要孩子也收到傷害,孩子是無辜的,因此,他拒絕與他的哥哥有任何聯系。
? ? ? 《信》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讓我感觸最深,以至于痛哭流涕,真正的深入心臟的言語,讓人倍感苦澀,小說中平野社長以仿佛在談論天氣一般的尋常口吻對直貴說:“歧視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需要對你區別對待,這也是為了讓所有的犯罪者知道,自己要是犯了罪親屬也會痛苦。”更是因為是如此平淡的說出此話,更加深刻的反映了一個社會現實,一個我之前從未關注過的社會角落,使我震撼。
? ? ? 可以說這本書對于我的世界觀有了一定的影響吧,感覺更多的理解了一些社會現實,給我的沖擊力挺強的,也更加的喜歡上了東野圭吾的作品,并且在近幾年也讀了許多日本文學作品,壓抑的文風更能深刻的反映人性與社會性質之間的關系,無奈苦澀,卻必須活下去,正如羅素所說,懷著對人世間苦難深入肺腑的憐憫。知道痛苦,了解痛苦,接受痛苦,并且在痛苦中勇敢的活下去!
? ? ? ? ? ? ? ? ? ? ? ? ? ? ? ? ?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