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本文是《每天重要的2小時》讀后感
這本書我是在讀者書庫出品的“效率藥丸”書禮盒中看到的,常常感覺自己效率低下,虛度時光的朋友們都該吃藥了,名字起的真貼切。這本書強調了要順應我們身體來安排工作,不要強迫自己像機器一樣追求效率,我感覺這是本能讓很多人心安理得地放飛自我的書。
本書一個重要的概念:覺察點。工作中執行不同任務,切換的瞬間,如果你意識到了,可以稱為覺察點。這些不同的任務,很可能就像每天起床刷牙吃飯一樣無意識,因為在工作中已經養成了習慣。正是這樣的習慣性工作,讓人仿佛變成了機器。從一天的工作開始,就一直沿著習慣運轉下去,不斷執行著每天的重復的工作,中間還夾雜著習慣性地刷刷手機、看看網頁、扯扯淡,可能直到一天工作的結束,什么重要的事情都沒完成,很多人會選擇延長工作時間,營造勤奮努力的假象來安慰自己焦慮的內心。
習慣就好似人體的編程,讓人做事的時候,壓根不用去想為什么。長時間的工作,猶如串聯起來的習慣,容易把人變得像機器一樣,何況還有很多壞習慣呢?此時覺察點就是一個中斷機制,在任務切換的瞬間,需要有主動的意識,去延長這個瞬間,判斷下一個執行的工作究竟是不是最佳的選擇。并且,需要把那些創造性的、重要的任務,有意識地放在自己身體和精神最佳的狀態下去完成,每天,只需要有兩個小時這樣的最佳狀態就足夠了。
為什么是兩小時呢,我想書中表達的是:這樣的高效的狀態,每天來個兩小時,也就夠了。人不是機器,沒法永遠保持亢奮的狀態。不要試圖去過分控制自己的身體狀態,餓了就要吃,累了就休息。這樣才是能實現高效的前提。甚至于工作中的分神狀態,也不要去控制,不要強制自己專心,只要不隨著分神的事情繼續往下走就可以了,比如在想一個節食計劃的時候,不要跟著去打開網頁看節食博客。
可以適度分神的理由是這樣的,自控或者決策,都會消耗大腦的能量,無關緊要的事情可以隨性,把大腦能量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書中從科學的角度引用了很多實驗實例來論證這個觀點,這個道理其實也容易理解,一個整天為雞毛蒜皮的事情操心的人,怎么可能有心力去完成更重要的事情;同樣的,當你想來個愜意的葛優躺的時候,你卻強迫自己繼續去做那點永遠做不完的工作上的破事,也是沒什么價值的,何況還會令工作更糟呢?
書中的解釋是,當您實施自控的后,消耗了大腦的能量,并不是說接下來就不能自控了,而是自控的動力會越來越小。這就是為什么過分地自我控制后,很多人會選擇用大吃一頓或者瘋狂消費之類的放縱來調節自己。這樣還不如該躺就躺,該吃喝就吃喝。
當心每天糾結穿什么、吃什么、用何種態度對待某件事、某個人,都會消耗掉有限的身心能量,從而影響一天的工作是否有效率。當然并不是說一些小事就不值得去關注,體面的穿著,健康的飲食,得體的狀態,都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只是類似的很多日常能預見的常事,可以通過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味去解決。例如可以每天晚上提前想好第二天有什么場合,需要什么著裝。而不是第二天一早就給你來一個糾結的選擇,消磨掉你的身心能量。習慣存在的意義就是節省大腦的能量,讓大腦從行為中解放出來,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當然良好運用習慣的前提是要運用覺察點這個中斷機制,你有再好的習慣,也突不破你身體的樊籬。一個人持續高效的時長畢竟有限,尤其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很多工作必將被機器所替代。我從對計算機一無所知,到今天工作生活沒法離開計算機、智能手機,也不過就10年光景。要不了多長時間這波浪潮就會現實地影響到每個人,和機器比高效根本是徒勞。我們追求高效的方向,更應該從自我出發,活得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正視自己的血肉之軀,張弛有度,做好真正值得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更多的事情!
人和機器的區別在于人會懷疑自己,如果不能有意識地中止,那停下來懷疑下自己吧,雖然被裹挾著馬不停蹄地疲于工作,對很多人來說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現今的可選擇性要比以往高的多。
讀過這本書之后,無論工作還是學習,我對效率認知的追求暫告一段落,需要做的是找到真正值得做的事情,除了工作和學習之外,還有生活需要認真對待。倒不是說這本書就很好了,有一點我實在忍受不了,國外的此類書,比較喜歡捏造例子,書中每個章節都充斥著這樣的例子:保羅需要完成一份PPT,但是……;瑪麗在一家醫院工作,每天需要……;這種毫無代入感的例子,還不如說教來的直接。
相比而言,現在網上流行的實例派雞湯文,要引人入勝得多:同事海姑娘是我見過的意志力最堅強的人……最后她完成了減肥,給人追求自律的信心;我有一個認識了十多年的朋友,當我認識他的時候他還……最后他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勸人眼光長遠享受生活;此類小清新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努力完成更多工作給人以拼搏感覺的時代早已過去了,有著精彩生活的人才是人生的贏家,膜拜的對象。大眾也確實對追求虛無的努力感到不滿,轉為追求品質的生活,和更好的自我。
正如馬云所說:認真生活、快樂工作,我特討厭認真工作的人,工作不要太認真,工作快樂就行,因為只有快樂讓你創新,認真只會更多的KPI、更多的壓力、更多的埋怨、更多的抱怨,真正把自己變成機器,我們不管多偉大、多了不起、多勤奮、多痛苦,永遠記住做一個實實在在、舒舒服服、快快樂樂的人,因為人才是讓我們最美。(馬爸爸語錄太多,多有偽造。這段話我考證過,出自馬云2013中國IT峰會演講)
套用一個網上拾來的段子:員工普遍反映,以前我們只要假裝努力就可以了,現在要假裝快樂!
既然裝都裝過了,不妨來追求下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