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個朋友問我,他訂閱了得到十幾個專欄,每天更新的大量內容,他如果認真讀完起碼要四個小時,快速略讀的話,卻又覺得沒什么用,有時一兩天偷懶或工作忙沒來得及看,就很難再補回來,現在已經積攢了大量的內容看不過來,每一想起來就有深深的挫敗感。
其實不只是得到APP的用戶,所有愛學習的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這樣的人珍惜時間,癡迷于提高時間利用效率,于是我們用優秀的知識新聞代替消磨時間的娛樂新聞,用優質的專業著作代替雞湯文,試圖逃離信息爆炸的嘈雜環境,為自己打造優質、精簡的信息環境。
但是,得到app的用戶隨著專欄的快速增加,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被海量的干貨信息圍繞,有選擇障礙的人重新開始不堪重負起來。
本質上,我們需要的不是隨手就能在維基百科里查到的知識,而是認知。讀書的效果本質上也不取決于讀了多少本書,而取決于理解了多少內容。
所以,這個問題本質上只不過是,如何學習的方法論問題。
漫長的進化過程賦予了我們很多能力,我們趨利避害,對強大的事物有所畏懼,對同伴有同情心,對子女有愛心,這些能力的誕生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容易存活下去,畏懼讓我們在受到創傷前逃之夭夭,同情心讓我們互相團結的更緊密,父愛和母愛讓我們的后代更容易生存。
那貪心呢?為什么我們沒有在進化過程中摒棄邪惡的貪心?
事實上,在漫長的人類演化史中,貪心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基因變異,貪心會讓我們更容易越界,做出以前沒做過的事,獵殺以前沒人能殺死的獵物,征服其他部落來壯大自己。貪心寫在我們的骨子里,刻在我們的基因里。
貪心有很多表現形式,反面的有野心和占有欲,正面的有上進心、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貪心也有好的一面,其實是貪心的正面作用自古都在,如上進心是把一件事做的更好的貪心,好奇心是了解更多未知世界的貪心,而求知欲是獲取更多知識和認知的貪心。貪心不會給你帶來力量,因為貪心本身就是力量。
光有力量當然不夠,還要把這些力量統籌調動起來。如同武俠片里常常出現的情節,三代弟子被武林高手灌頂傳功后,雖然一身內力渾厚,卻還算不得高手,第一件事就是要學一套心法來做到收放自如。而為了控制貪心,你需要的是自制力。
火鍋再好吃也不能天天吃 ,游戲再好玩也不能天天玩,閱讀雖然很重要,可要是用閱讀把生活填滿將會是個災難.
事實上,缺少了自制力,再好的事也會變壞。在知識攝取這件事上,只有做到求知欲與自制力有效的結合才算是擁有了收放自如的力量。
接下來我們需要一個靶子,樹立一個目標有多重要,相信能把文章看到這的人都懂得,如同內力再深厚的武林高手,只知道對著空氣出招也打不倒一個敵人。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里,中國共出版了超過17萬種圖書,這是什么概念?假設你求知若渴,每3天讀一本書,不間斷不休息的讀50年,能讀下來6000本書,這只是中國一年出版圖書的1/30,你每讀一本書的時間,中國就出現了1500本新書,這說明了什么?這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不能漫無目的地獲取知識。
如何有選擇地獲取知識?
如果看了我上周的文章《如何科學的找到一個可終身奮斗的事業?》,善于思考的你應該會有明確的答案,結合二八理論就是,在你精通的技能領域、和你的興趣領域里,花費80%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取新知,在這兩個領域之外,花費20%的精力與時間。目的是為了在專業技能領域占據更大的職場優勢,在興趣愛好的領域成為資深老鳥。
有的人說我感興趣的那點事太小了怎么辦?其實再小的興趣,放在全國范圍看也有一大批相同愛好者,哪怕10萬人里才有一個愛好者,全國也有超過15000名愛好者,你只需要在這15000人中領先就可以了。
比如你愛打網球就研究網球怎么才能打得好,愛彈鋼琴就把彈琴練好、了解更多曲目和音樂家,有的人說他沒有愛好就愛吃,研究各大菜系以及里面的飲食門道也是有意義的,有的人連吃的也不愛,就愛晚飯后散步,那就研究一下如何把散步這件事做到極致,散步時步行速度到底多少最健康,走多遠合適,穿什么鞋最好,什么天氣下選擇什么路線等等。
總之,喜愛什么就學什么,本專業是什么就學什么,只有這兩類目標是真正的靶子,其他的最好都淺嘗輒止,自己不是達芬奇就不要妄圖什么都學,結果很可能是什么都不精。
選定了目標領域,然后怎么學?
我們已經身處碎片化閱讀時代,碎片化內容有意義么?
碎片是干嘛用的?當然用來填補空缺的,那空缺為什么存在?因為你的系統不完善,有漏洞。碎片化內容的作用就很容易理解了,當你的知識系統不完善時,用碎片化的知識敲敲打打、修修補補,刺激你的思考和學習以期完善你的知識系統。
但是首先你得有個知識系統啊,就算只有個斷壁殘垣也可以弄點磚瓦修補一下,可連爛墻都沒有,只有一堆碎磚破瓦怎么可能筑起知識的大樓?
舉個典型的例子——李翔商業內參,這是得到的第一個重磅產品,設計給誰看的?我們生活中有什么人需要商業內參?大股東,CEO,投資人,他們需要商業內參是為了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讀一些有料的信息刺激思考,注意,主要目的是激發他們本身的思考,并不是為了通過內參獲取知識,甚至構建知識大樓的。
既然碎片化知識不能構建知識體系,那怎么辦?當然是找到碎片化的反面,學習業內最經典權威的著作,吸收并理解這些被反復驗證過的理論,以它們為框架,建立知識的體系。
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它緩慢、艱澀而有效。
建立知識的系統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甚至是每個領域的從業者最重要的工作,沒有之一。
在建立了哪怕是很幼稚的知識體系后,每當我們接收一個新的碎片化知識,都能也都應該在這個體系中找到它的位置,讓它與周圍的知識鏈接,長期的磨練后會形成自洽的、豐富的、實用性強的知識體系。
新的一年,我們都聽了也說了無數句“新年快樂”,可是,對于熱衷提升認知的我們來說,一句新年快樂并不能真的帶來什么快樂。相比之下,在這個時間點,我們需要的,更應該是一個中肯的建議,而這個建議,也應有理且有力,以至于我們能從今天開始做出一個重要的改變:用行業經典著作和理論建立你的知識體系,并堅持用碎片化的知識打磨他。
這是我的小密圈廣告:
一直以來在各個微信群更新的劉潤5分鐘商學院腦圖筆記,將要搬家到小密圈平臺持續更新,門票50元每年,現在舉行優惠活動立減48元,門票僅2元,加入請在公眾號“德榮筆記”回復“加入”。(微信群每周還是會分享一到兩次)
用260個CEO必備知識點,構建你的商業知識體系。
#0013
版權所屬:微信公眾號《德榮筆記》微信號:DERONGBJ
本文已注冊數字版權,在保留本版權聲明的情況下自由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