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第二部分:《戰狼2》商業模式分析及啟示
主講人/ 楊建樹
首先小小科普一下關于“票房”的知識。
1. 一般來說,首周票房≈總票房的三分之一
所以,影院一般會根據影片的首周票房來預估總票房,這也影響到了影片的排片情況,如果首周表現良好,排片量便會保持適中甚至出現上漲的趨勢,表現差的話就有減少排片甚至撤檔的可能。像之前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就分別經歷了影院退票、撤檔。首周票房也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考量一部電影的主要標桿之一。
2. 分賬票房=總票房-服務費
分賬票房是對于片方來說的(包括制作、出品、宣發等);服務費就是平時我們在售票App上買票時付出的那筆服務費。
3. 1-3%-5%=92%
3%指稅,5%指電影專項資金;92%是可分配資金,甲方(片方)和乙方(院線)之間的結算就是在這92%的基礎上進行的。
4. 43%與57%
一般,甲方占43%,院線占57%,自從2001年的《英雄》開始,這便成了可以說是約定俗成的比例了。
5. A類城市,B類城市,C類城市
在電影領域一般會用A、B、C類城市來近似稱呼我們平時說得更多的一、二、三線城市。比如“最低票價”的說明中就會用到這樣的名稱。
*A類城市一般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重慶,杭州,南京,天津。
B類和C類城市城市太多,這里就不一一羅列了。
6. 秘鑰
每一部電影拷貝都有一個秘鑰,秘鑰是通過衛星傳送到電腦上的。只有在規定的時間把秘鑰下載到影片拷貝所在的硬盤中才會有效,即此時該影片才能放映出來。
*當時聽到這個覺得超級高大上啊,好神奇的黑科技!
-----------并不華麗的分割線-----------
接下來說說《戰狼2》這部電影的成功之道。
比較成功的電影可以分成兩類:
①強口碑電影 ?②強宣發電影
《戰狼2》前期的宣傳中,導演吳京跑了很多城市,為路演傾注了很多心力。在這個過程當中,影片口碑持續發酵,吳京后來就停止了路演,因為再繼續下去,很可能會影響到電影正式上映后的觀眾數量和與此有關的影片持久力等方面。
來看一組數據:
《戰狼2》總票房:56.78億
第一周票房:9.97億,占總票房的17.56%
第二周票房:21.71億,占總票房的38.23%
第三周票房:14.03億,占總票房的24.71%
第四周票房:2.61億,占總票房的4.6%
通常情況下,一部電影的首周票房是比較高的,第二周票房與之差距不會特別大,但是《戰狼2》卻呈現“反常”之勢——第二周比第一周高出很多,接著的第三周也很高而且也高于第一周。到第四周,一般就到了影片逐漸降溫的時候,但從數據上看,這一周的票房相對其他幾周的數字是很低的,但在絕對數字上依然很不錯,一部電影能在接近上映尾聲時間里還能有這樣的票房成績,實屬不易。
如果以5000萬作為一部電影的成本,那么取得5億的票房這部電影就可以稱得上是爆款了;票房達到8億,這部電影基本就不虧,對片方和影院來說是比較正常的一種狀態;如果是8-15億,那么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好消息,一方面影院會認為它的功勞多一些會要求多分一些利潤,一方面這說明這部影片的票房依然處于正常范圍內。若能超過15億,那這部電影便是爆款中的爆款,《戰狼2》的50多億的票房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的。
為什么《戰狼2》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15-50億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這是值得研究的。
下面就直接放上主講老師給出的分析:
·5億爆款(5000萬以內成本)
《瘋狂的石頭》
《失戀33天》
《泰囧》
《夏洛特煩惱》
《湄公河行動》
·10億爆款出現的原因(影片具有的特點)
新
新穎
帶給觀眾全新的觀影體驗
宣發給力,口碑爆炸
·15億爆款出現的原因
這就回歸到影片的質量了。
就說《戰狼2》,除了其本身的質量OK,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1. B、C類城市貢獻了更多的票房
這說明在這部電影上,其觀眾群體由城市白領移向了小鎮青年,是他們慢慢主導了影片的口味,而創作團隊正好抓住了他們的胃口。對小鎮青年來說,悲情的英雄形象更能觸動他們的心,就像在小鎮打拼的自己,渴望更廣闊的天地但目前只能先在非一線城市拼搏,這種揪心的心理在影片中得到了寬慰與激勵。
2. 同期的競爭對手《建軍大業》出局
因為演員的演繹與偉人后代之間的糾紛,《建軍大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這部本可能會是《戰狼2》最大競爭對手的影片,就很快處于下風。
3. 薩德事件引起國人憤慨,激發愛國情懷
4. 八·一建軍節的到來
以上便是《戰狼2》爆紅的一些主要原因,如有其它點子,歡迎補充。
像《戰狼2》這樣的特大爆款畢竟是少數,每年有那么多的電影拍攝出來,單從票房上來看的話,現實情況是,大部分影片都以失敗告終;有的至少進入院線了,有的則是距離上映遙遙無期(或許更多的便是這后者)。怎樣降低制片風險尋找爆款,這個問題業內也曾探討過,但主要都是圍繞“明星、視效、IP”來走的,很多人并沒有分析出其本質問題,或者說,沒有抓住觀眾的痛點,不知道他們喜歡什么樣的電影,需要什么樣的電影。
就從國內電影市場的規律來說,大致可總結出以下五類電影:
浪漫《風月俏佳人》
動作冒險《虎膽龍威》
喜劇《大制騙家》
驚悚恐怖《午夜兇鈴》
戲劇性《騙中騙》
*動畫電影也是電影市場占比較大的一塊,也有與以上幾類交叉的情況;若要跟以上五大類放一起也不是不可以,就如下面這張PPT所示:
時間有限,還有很多內容主講人沒法給我們講完,如何把握五大類型(或六大類型)的特點并將其放到靠譜的商業模式中(也就是昨天第一部分討論的問題),是從業者們需要努力研究和實踐的。
最后插一句,說到“戲劇性”的作品,楊老師給我們舉了個超典型的例子——《還珠格格》,因為它有著足夠離奇的故事情節,是什么故事情節我就不多說了,你們懂的,哈哈(經典的段子已經再次涌入我的腦中)。
【后記】楊老師的講座也是特別豐富,我有拍PPT,數量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感覺插在文章里會不太美觀,索性就放在文章最后啦~至此上海EAC公開課筆記就分享完畢啦,和上篇一樣,如果文中有什么地方描述不到位或有錯誤,還希望大家指正,感謝!
并不十分清晰的PPT……湊合著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