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的付出不被尊重
1.救急不救窮,“付出”的啟動方式
中國自古就有“一碗米養一個恩人,一袋米養一個仇人”的古訓
我在另一篇文章《懶得太久,你就廢了》里面講過一個小故事,一個小鎮中的早點鋪,不咸不淡地開著,從來不想辦法增加經營品種,不改進產品質量;別家的早點好吃,顧客多,他們還埋怨競爭對手搶了他家的生意。錢不夠花怎么辦,依靠在大城市里的弟弟家隔三差五地給錢。
寄來的錢沒有一分用于擴大再生產,也沒有用于產品研發;就一天一天淹沒在平常的生活里。長此以往,開早點鋪的人家不但不感激弟弟一家的贈與,一旦弟弟自己有情況用錢,不能按時寄錢回來,還會埋怨弟弟不仁義,不講信用,怎么不按時給錢。
哥哥根本沒有想到,其實這些錢本來就是弟弟自己經營所得,沒有必要分給他。
除此之外還有“救急不救窮”的俗語。為什么這樣說呢?
同樣是施與,救“急”與“窮”有什么區別呢?
比如一家人經營一個小生意,天有不測風云,一時經營失誤資金緊張,那你去從多個方面關注了這家,產品定位、經營模式、評價聲譽,等等,發現基本沒有大的問題。那你適時伸出援手,幫了人家一把。日后經營步入正軌,人家自然會感激你的雪中送炭。
先從接受幫助的角度說,現在很多文章都在解釋,出身的窮困,不是你的原因;但是窮得太久,有窮的思想,不找問題想辦法改變現狀,這就是你的問題了。
如果另一家窮得底兒掉,還不思進取,天天指望撿錢包。那你把同樣的錢給了他,不去管他,過不了多久,他的錢花完了,又一無所有。
因為他本身就沒有經營的能力,這樣“窮”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不是你的一次資助就能夠解決的。而且他如果再向你伸手,你沒有援助,你為富不仁的錯誤就坐定了,前面的援助也頓時沒有了一點好評。
但是換個角度來幫,如果這個窮得底兒掉的人,樂意改變原來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接受工作,你幫他解決了收入的來源,幫他開始經營自己的小生意,那么他的生活就會有徹底的改變。
所以古人也曾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說法。你的幫助是救了他思想上的“急”,自然比救他生活上的“窮”,結果要好的多。
在幫助的時候,如果你不是圣人,你希望你的幫助能被人家認可,那么, 第一,請你擦亮眼睛,用更有助于長久發展的方法,幫助你觀察到的可以信賴的人。第二清楚地認識到,不是你所有的幫助都有意想的結果。如果沒有換來你希望的好評,你也可以接受。
2.高高在上與喋喋不休,付出的初衷
張奶奶的兒子離婚,又組建了家庭。前一次婚姻的兒子大劍就由張奶奶和張爺爺撫養。張奶奶和張爺爺身體本來就非常不好,從小孫子不到一歲就親力親為地帶孫子,十幾年如一日,恨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拿給孫子。
但是,張奶奶有個習慣,只要孫子不聽話不按他的要求去做的時候,就開始陳述自己和張爺爺有多不容易,怎樣做不到的事情也為了孫子盡力去做,最后再以如果孫子不做到哪里,就對不起奶奶爺爺這樣的話收官結尾。
孩子小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話還會哭著向奶奶認錯,后來大了一些再聽到,常常是自己進屋或干脆躲了出去。
大學報考志愿的時候,家里希望孫子報考本地,但兒大不由爺,大劍直接報考了要坐四五個小時動車的外地院校。大劍說,我知道奶奶爺爺不容易,可是有時希望他們不要這樣對我,不要對我這樣好,我覺得好像自己就應該為他們而活著,真的很累。
這樣作為父母長輩等等身份,站在一個制高點給被給予者不斷地灌輸應該知恩圖報的思想,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壓迫。
你自己選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壓在一個事情上,完全沒有了自己,對自己來說是殘酷的事情,對得到給予的那個個體,也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
長輩撫育子女,子女回饋家庭,這個模式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當人以一種施恩的高高在上的模樣出現的時候,巨大的道德壓力會讓得到者在回報中,也不由自主想要逃避。
后來的大劍,在讀大學所在的城市找了工作,風生水起,回來給老人雇了阿姨照料,而且在經濟很大地回報了奶奶爺爺。但是卻始終沒有回到爺爺奶奶的城市工作。
我特別欣賞一個本家叔叔,他說人家找我借錢,不答應面子過不去。但是,我先想如果他還不上,我能不能接受得了。我借給別人錢的數目,是他不還也不至于影響我自己生活的數目。人家想著很快還當然是好,如果沒有,也不至于讓我自己捉襟見肘,撕破臉去要錢。
對于付出這件事,我看最好也是如此。如果你做了,是你自己的選擇,在不過于影響你自己生活的情況下。你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對方沒有感恩戴德,你也不要心存芥蒂;如果你認為自己不能在付出后很快釋懷,那不如果斷說不,痛快拒絕。
3.本職與義務,你的付出已經有了收獲
我的同學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段子。
剛上班那年的教師節,同辦公室的老師都有以前的學生來看,而且有當時班里的學生來送各種卡片,小禮物。禮物并不昂貴,就是彩色蠟燭、書簽、筆筒等等擺設和文具。
只有我的這個同學桌子上顯得冷冷清清,沒有什么禮物。
組長路過她的桌子,玩笑地問了一句,你這真清凈,你教的學生是不是都有點高冷。
我的同學隨口說了一句,我告訴學生家長掙錢不容易,別花家長的錢買禮物。
組長看了我同學一眼,走開了。
后來,我同學向我抱怨:當時我真的覺得挺委屈的。我是真的這樣跟學生講,你喜歡老師不止在教師節一天,你用家長的錢給老師送來禮物,老師會于心不忍。我這樣對孩子說,沒覺得我哪里不對。可是那一天,我桌子上冷冷清清的好像我真的有錯一樣。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很久。但是后來,我想通了,教師是我喜歡的工作,也是我得以生存的職業。在我做教書育人的工作的時候,國家會發給我工資,學校會給我記課時,教育學生又是我的本分。我只不過做了分內的事情,而且這又是我喜歡和擅長的事情,給我成就感。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你去一家旅店住宿,這里的一切服務給了你疲憊的旅程很好的照顧,如果你不需要再到此地來,你還會特意來給這里送一個錦旗表揚一下嗎?
我想大多數人是不會的。也許你會建議那些以后來這里的人入住這個旅店,但是很少有人特意跑很遠來這里。
那么,我同學的學生也一樣,也許以后提到他的中學生涯的時候會提到這個老師,說一句他很不錯。老師也是一種職業,只不過特殊性在于服務的對象是各項水平低于自己的學生,為什么做了喜歡并且本職工作的事,非要特別的褒獎才罷休呢?
4. 踐行所愛,尊重的不同表達方式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評論,當年對某個學生相當不錯,可是畢業后都沒有再來看望老師,這個孩子真沒有心。這樣的說法,就好像當年付出的心血沒有被承認,沒有被感激,心里就很不平衡一樣。
我經常也暗自慚愧,當年初中的班主任馮老師是一位非常可愛的老師,我們和老師的關系非常好,過年過節馮老師還叫我們去家里吃飯。
第一年新年之前,我們照理去老師那里背書,背過之后老師拉開自己的抽屜,滿滿一個抽屜都是各種圖案的卡片,幾十種樣子整齊地擺著。馮老師讓我們每人調一個,還當時寫上祝詞和我們各自的名字。當時她任教三個教學班,對每位同學都如此。
因為我會英文打字,家里有打字機,所以經常幫馮老師打英語卷子。馮老師也把自己讀書時的漢英對照讀本拿給我看,還送了我文具。
只是我個人生性膽小,而且又怕羞。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老師,連普通問候拉家常的話都說不出。所以,畢業后再沒有主動去看過我無比喜歡和感激的馮老師。
再后來,覺得自己大學工作都非常一般,沒有資格像那些非常學霸或者事業有成的同學那樣,回到老師面前,讓老師感到榮光,于是就懷了歉意一拖再拖。
后來在一次大型的同學聚會上,我又見到了馮老師。聊天中,老師送給過我什么東西,什么樣子,曾經給全班發過哪個風格的卡片,我都說得絲毫不差。這讓同學們和老師都很驚奇,我想老師也許在想,這樣一個從來沒有消息對中學表示絲毫留戀的學生,如何把那些年代久遠的事情記得如此詳盡。
臨別時,我特意跑回去抱了老師一下,我很想在她耳邊輕語“對不起,我這些年真的很想您”,但我不善于表達情感的性格,讓我最后也沒有張嘴。
回想起剛做班主任的幾年,我總是會想當年我們的老師是如何帶班,這個問題如果我的老師會如何處理,不自覺地效仿。用自己的所做,致敬過去的歲月和教過我們的老師,這難道不是一種尊敬嗎?
5. 對于喜歡的人和事,你希望尊重立等可取?
閨蜜小李剛入職的時候,因為是組里最小的員工,很多雜貨自然由她來做,什么復印、打印、整理、總結,甚至是買下午茶,洗水果等等雜事,小李也干得很起勁。同事們輪流請吃冰淇淋、水果,經常就是拿出錢來交給小李,小鬼,去買點好吃的。然后小李就暫時停下手里的活高興地下樓了。
當然,承擔的事情多,小李就會更辛苦一點,有時不得不把一些工作拿回家做。
一年入職培訓的同事分到別的部門,耳聞目睹了小李的“遭遇”,就勸告她,你別這么傻,他們使喚你使喚習慣了,那么理所當然,就累你一個人。小李傻乎乎地說,我覺得大家在一起很高興,多做一點沒什么啊,而且我不會的他們也樂意教我,多學一點挺好的。
又經過了若干年,當年和小李一組的同事各自分散到公司的各個部門,聯系也不像以前那樣緊密。有一天,小李的一個小疏忽給競爭對手的公司帶來可乘之機。當年和小李一起的同事大劉無意中發現了這個失誤,本來和大劉所在的部門以及大劉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關系,但大劉立刻把找到了小李告訴她這個問題。
你知道,很多地方各個部門之間的扯皮、按流程辦事,那真是沒有辦法說。但是這次小李在糾錯過程中協調好幾處地方明顯都被更快地行了方便,這樣的優厚待遇不少跟當年相處過的那組同事有一定關系。
當小李氣喘吁吁拿著文件滿辦公大樓跑了一圈,回到自己領導跟前的時候,領導都不禁說:“小李,你可真能耐,那么久不在一組的人都給你開綠燈,看來你人緣口碑是真不錯。”
人的性情是否淳厚,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見分曉,一旦分明別人也會看到。我們不用一直盯在人性的弱點上指摘別人,你幫了別人,不出于私自的目的,不圖人家的回報,并非所有人都會拋之腦后。相信真正擁有開闊的心胸、善良積極的人,大家還是喜歡和其相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樂于提供方便。
對于我們喜愛的人和事,提供幫助是你本心所愿,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卻一個勁為沒有回報喋喋不休,不覺讓人感到一種出爾反爾的小氣。
對于一般的人,做了事情就立刻需要馬上夸獎,或者今天投之以桃,明天馬上希望人家報之以李,這樣你在付出時本意并不單純,沒達到目的的心懷不滿,是你自己私心所致。你的不平衡、不滿意,只表明了一個狹隘的人生格局。
與人相處是一門藝術,特別是更深的交往。對別人付出,絕對是深層聯系之一。
你在付出之前先問自己:這樣會不會影響你自己的正常生活?他是不是真的需要你的給予?可不可以找一個讓彼此都可以更輕松的方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做一個內心強大,并且豁達的人。與其糾結過去的事情,不如調整自己,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