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得到】APP,只為告訴你為什么好心幫了別人,反倒不被尊重:
最近,公眾號“魔鬼搭訕”有篇文章,討論了這么個問題,為什么同一個人,對于同樣的幫助,會尊重某些人的幫助,卻很少尊重另一些人的幫助呢?
比如,一個寢室,有三個人,就叫他們老大、老二和老三吧。老大呢,經(jīng)常幫老二買早點,但老二卻從不感激老大,有時候還會說老大買的早點不好吃,而且覺得老大幫忙買早點是應(yīng)該的。奇怪的是,老三幫老二買一次早點,老二就會非常感激,哪怕只是買一次。
為什么會這樣呢?作者說了三個原因:
第一點,作者說,幫忙的價值和對方的需求是成正比的。
就拿買早點來說,如果你天天幫一個人買早點,他天天都有早點吃,這時候早點對他的價值感就比較低了,你提供的是一個低價值的產(chǎn)品,所以那個人就不會感激你。如果當(dāng)一個人很餓,特別需要早點的時候,早點的價值就非常高,這時候你再幫忙買早點,就相當(dāng)于“雪中送炭”,就有價值了。所以,一定要在對方需要的時候幫忙,要不你就是爛好人。
除了“價值降低”之外,還有一個因素是“價值分散”。
舉個例子,你們同事一群人吃飯,叫了外賣。結(jié)果你把錢全付了,請大家吃了飯。這個時候,基本上不會有人特別感謝你,大家頂多是說聲“謝謝”,甚至可能有人根本不知道這頓飯是誰請的。為什么?因為你的價值被很多人分散了,如果你請了十個同事,那你的價值分散到每個人身上,也就是十分之一,這樣價值就變得很小。大家可能會這么想:反正你也不是專門請我一個人,這么多人都吃了,我就用不著專門感謝你了。相反,如果你用這些錢請一個同事吃飯,他肯定會記得欠你個人情,因為你的價值全部用到了他的身上。
除此之外,從心理學(xué)來說,如果你經(jīng)常幫助一個人,他就會慢慢適應(yīng),甚至忽視。因為,這種幫助會給他壓力,所以他就會用忽視來保護(hù)自己。你做得越多越久,他對你就越忽視,對你的感激就越少,甚至還會說你幫忙幫得不夠好。
第二點,作者說,這種不尊重,還和我們的人際界限有關(guān)系。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人際界限是不一樣的,其實人和人是有社交距離的。親密度越高,社交距離就越短,言行舉止就會越親密。
太親密了,也會帶來不尊重。比如,有的夫妻之間就沒有界限,丈夫會不尊重妻子,妻子的什么事都管,因為他把妻子當(dāng)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了,忘了妻子其實也是獨立的。朋友也一樣,有些人一旦和別人走得近了,就忘了對方也是獨立的,如果不能保持合適的界限,就很容易侵犯到別人了。
同樣,如果一個人的界限被侵犯的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那他就很難獲得別人的尊重。所以,這些人際界限不清楚的人在相處的時候,很容易就出現(xiàn)這種情況,越親密,說話越放肆,越容易侵犯對方。
你看,人和人要想相處的時間長一點兒,就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幫人也是一樣,要有個限度,不能一直給別人當(dāng)保姆。
第三點,作者說,從人格特質(zhì)上看,當(dāng)你覺得一個人對你沒有威脅的時候,你就會放松,言談舉止就會不注意。
比如直呼對方的姓名,說話不太禮貌,讓別人幫忙的時候,甚至?xí)髮Ψ絹淼阶约荷磉叄鹊取6遥髡哌€說,除了前面說的那種“缺乏人際界限”的人,討好型人格的人也很容易不被人尊重。因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太好說話了,喜歡跟著別人的意見走,就算被侵犯了,也不會生氣,至少不會表現(xiàn)出生氣。
另外,人和人交往,其實是一個互相滿足需要的過程,有些人可能喜歡這種被需要感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獲得了滿足,就把自己不被尊重這個事情給忽略了。
怎么樣,聽了以上這些,你是不是明白了為什么自己幫助別人,反倒不被尊重了呢?
也許你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