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看黃歡的《自我營銷七堂課》里有一個事例,是說修改了招聘啟事的內容然后招到真正合適的人的,最后總結了這樣一句話:找最匹配和最想干的人,會比找高素質但有更多選擇意愿不強的人更有戰斗力。
想到自己,去找到內心真正熱愛的并愿意為之奮斗的遠比去做他人眼中光鮮亮麗的職位會更有激情和長久的動力。可是難就難在要找到內心所愛還要不被世人價值觀所干擾。
找真愛又分成兩撥人。一撥是什么都愛,一撥是什么都愛不起來的。
什么都愛的人maybe是什么都不是那么愛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篩選。如果你是實用主義者,你就根據此對你的熱愛進行篩選,看哪個熱愛最能變換成最有用的。如果你崇尚的是熱愛無極限的,那你可以選取一直很有趣的一個熱愛進行深度挖掘,看怎么能玩的盡興玩的過癮。
什么都不愛的現象是對任何事物都表現出興趣索然的樣子,一方面可能是不敢愛即不敢有所付出,那你需要多做嘗試,像小馬過河那樣踏一只腳試試水的深淺和溫度;另一方面可能是你興趣的pool太小了,即你目前的圈子沒辦法讓你遇到你心里的真愛,那你需要擴大你的興趣圈和交往范圍,混it的可以去文史圈轉轉,下午茶派的可以和運動族多交流交流。
接著是自我如何不被社會價值觀所左右。這個比較難,因為很多人都有被認同的價值觀,而你需要修煉你的定見。首先你需要對你的價值觀進行澄清和確認,對,堅定這個就是自己所選的。接著需要對朋友對家人對外界進行你的公開表白你所信仰的,讓外界慢慢去強化,然后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去踐行你的價值觀,要知行合一,行動會再反饋到你的理念。
以上都是持續的動態過程,需要真正做到聽見內心的聲音,向內而生,人生會過的越來越輕松和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