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播客推薦下看了這部紀錄片,讓我對互聯網,對智能,對AI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智能社交網絡與工具的區別
工具本身沒有意志,唯一目的是輔助人更高效達到某種目的,在人沒有目的的時候,它只會安靜待在那里,比如自行車幫人更省力和快速到附近的公園,但我不想出門的時候,它只會停在那里,等待下一次被使用。
社交網絡(微博/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它有自己的意志。它追求增長、使用頻率、使用時長、盈利等等;表面看,它是掌握在使用者手中的工具,實際上,它是偽裝成工具的科技怪物。即便使用者沒有目的沒有需求,它會不斷提醒,不斷推送,用點贊評論等等喚醒用戶或延長使用時間,爭奪人的時間、精力。
沒有付費就在被消費
大多數人接觸到的社交網絡都是免費使用的,那么這些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到底在做什么生意。粗暴來講,就是做著“賣人頭”的生意,用戶沒有付費,但是會有商業公司為用戶的注意力和時間付費。我們不是這些互聯網產品的消費者,我們被互聯網公司打包售賣。所以小心那些免費的東西,不要懶惰,去識別免費背后的代價。
社交網絡不是你跟網絡那頭的人在交流,而是在跟網絡背后的設計者斗爭
另外一個關于社交網絡的迷思是,如果不曾深入思考,總覺得我們在社交網絡上交互的是,網絡另外一端的用戶,我們與更多以前不會相遇的人發生了聯系。但在這個背后,其實呢,先不說這種聯系是不是能夠替代人與社會的真實的鏈接感。更可怕的是,我們以為的聯系,交流,是在社交網絡背后的技術/算法所操縱的,我們以為是社交網絡那頭的用戶吸引我們一直使用網絡,但其實是技術支持的社交網絡自己的意志在與人爭奪寶貴的注意力資源。
那些操作人持續投入注意力的互聯網技術,根本不用喚醒你的意識,因為他們推送的機制就是洞察人性中的弱點設計,人們需要被認同,需要被看見等等。像魔術欺騙人的感官一樣,騙過人的意識防線,因為它足夠了解人性,而且不僅僅是普遍人性,而是我這個人或者跟我相似的這一類人的的人性。
社交網絡對人的異化
社交互動仿佛是所有互聯網產品的最終法寶,看看手機里那些表面是工具的應用,幾乎都有社區互動模塊。他們在執行用戶意志的同時,也在執行著自己的意志。慢慢的我們不再是它的使用者,我們淪為工具或者說商品。
我不是用戶我只是商品
不僅僅是對網絡認識比較淺的老人或者青少年,反思我自己的生活,在我意志掉線的時候常常把人生時間的控制權交給了社交網絡。比如就算沒有任何提醒,我總會去頻繁拿起手機,點開微博熱點,或者去刷一遍朋友圈,本身毫無目的,還把這種行為合理化為休息。比如毫無意義的刷手機刷到熬夜。共同點是,這段無意識度過的時間,我自己回想不起來任何信息,并且這樣的時間越多,越覺得人生空虛,越發會逃到網絡世界吮吸安慰劑,周而復始。
人需要真實的連接
網絡世界對我的另外一個影響是我好像更加無法面對真實的交流,上一次跟人專注地聊聊天是什么時候,你會注意對方的表情,語氣,用詞,你會對對方的生活發生真實的好奇。社交網絡讓人給人一種可躲避的安全感,在網絡上文字或者表情通常是強烈的,但你不用了解這種表達帶來什么樣的情緒和感受,你不用負責,所以在社交網絡這個世界里,仿佛可以很勇敢很自由。但同時,在現實世界里,也就越木訥和膽怯。
隨著社交網絡對于人現實生活的侵襲越來越深,每個人都被包裹在信息繭房里,我們逐漸被訓練成極端怪物。通過算法的相互勾連,會發現再荒唐的觀點也有一群追隨者,人們通過尋找認同而逐漸被同質的信息引入鐵壁的迷宮,喪失接受其他觀點了解的可能,從而被技術和算法塑造。
悲觀的未來以及如何應對
紀錄片里有兩句話印象深刻“代碼并不是客觀的,代碼是有道德的 ”“我不會允許我的孩子接觸屏幕”,當google;faceboo的技術大牛們口中說出這樣的話,無法不讓人感嘆。
在可預見的未來,社交網絡,算法推薦,千人千面依然是各個互聯網產品追求增長的法寶,但在他們的數據增長,利潤增長的背后,是人類意志的逐漸縮小領地,是抑郁癥患者的增加,是自殺率的增長。
在唏噓之后,我還是給自己使用社交網絡定下了3點原則:
1、減少安裝非必須社交網絡應用(已經卸載了微博/知乎/抖音/快手)
2、關閉一切通知提醒
3、主動搜索而非瀏覽
后面想到,我想我還會補充一些...
為了不在無意識中把最寶貴的個人意志交給APP背后的工程師們,為了不成為一個提線木偶,總該做一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