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臨近》
作者簡介
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美國):是世界領先的發明家、思想家、預言學家,他用20余年的時間記錄和追溯歷史的發展軌跡,以預測未來。他被《華爾街日報》譽為“永不滿足的天才”,被《福布斯》雜志譽為“最終的思考機器”,被《Inc.》雜志稱為“托馬斯·愛迪生的法定繼承人”。他還入選了美國國家發明名人堂,是美國國家科技獎章獲得者,Lemelson—MIT大獎(世界上最重要的發明獎)獲獎者。擁有13項榮譽博士頭銜,曾經獲得3位總統嘉獎。
內容推薦
《奇點臨近》論述嚴謹,案例豐富,深入闡釋了“奇點”作為一種思潮,其在世界范圍內所產生的廣泛影響,并介紹了其在哲學、科學、技術、藝術等各個方面所展示的獨特魅力。
雷?庫茲韋爾是我所知道的預測人工智能未來最權威的人。他的這本耐人尋味的書預測未來信息技術得到空前發展,將促使人類超越自身的生物極限——以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超越我們的生命。
——比爾?蓋茨
這是一本卓越的書,講述了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預言學家對未來的深刻見地。
——馬文?明斯基,麻省理工學院媒體藝術與科學系教授
閱讀本書,你將驚嘆于人類發展進程中下一個意義深遠的飛躍,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工作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庫茲韋爾的奇點是一個壯舉,以不可思議的想象力和雄辯論述了即將發生的顛覆性事件,它將像電和計算機一樣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觀念。
——迪安?卡門,物理學家
本書對科技發展持樂觀的態度,值得閱讀并引人深思。對于那些像我這樣對“承諾與風險的平衡”這一問題的看法與庫茲韋爾不同的人來說,本書進一步明確了需要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解決由于科技加速發展而引發的諸多問題。
——比爾?喬伊,SUN公司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
目錄
摘要
對本書的贊譽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作者簡介
第1章 六DA際元
直覺的線性增長觀與歷史的指數增長觀
六DA際元
奇點臨近
第2章 技術進化理論:加速回歸定律
摩爾定律與超摩爾定律
DNA序列、記憶、通信、因特網和小型化
奇點是一項經濟命令
第3章 達到人腦的計算能力
計算機技術第六范式:三維分子計算和新興計算技術
人類大腦的計算能力
計算的限制
第4章 達到人類智能的軟件:如何實現大腦的逆向工程
大腦的逆向工程:任務概況
人類大腦是否與計算機不同
對等進人大腦
構建人腦模型
大腦與機器間的接口
加速人類大腦逆向工程
人腦上傳
第5章 GNR:三種重疊進行的革命
基因技術:信息與生物的交匯
納米技術:信息與物理世界的交匯
機器智能:強人工智能
第6章 影響的盛裝
關于人體
關于人類大腦
關于人類的壽命
關于戰爭:遠程的、機器人的、健壯的、更小尺寸的、虛擬現實的范式
關于學習
關于工作
關于游戲
關于宇宙中智能的命運:為什么我們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
第7章 我是奇點
關于意識的煩人問題
我是誰?我是什么
奇點是一種超越
第8章 GNR:希望與危險的深度糾結
相互糾纏的益處
相互糾纏的威脅
生存危機的概觀
準備防御
放棄的理念
防守技術的發展和監管的影響
GNR的一個防御計劃
第9章 回應評論家
一系列的批評
來自懷疑者的批評
來自馬爾薩斯的批評
來自軟件的批評
來自模擬處理的批評
來自神經處理的復雜性的批評
來自微管和量子計算的批評
來自圖靈支持派理論的批評
來自故障率的批評
來自鎖定效應的批評
來自本體論的批評:一個計算機可以有意識嗎
來自貧富差距的批評
來自政府管制可能性的批評
來自整體論的批評
后記
本書相關資源與聯系信息
附錄重新審視加速回歸定律
注釋
序言
當人們看到太多相同的時候,也許我們很無知;
當人們看到太多不同的時候,也許我們視野不夠大;
當人們同時看到不同和相同的時候,也許這恰是我們的智慧原點。
物質是靜止的能量,能量是運動的物質,生命是連接物質與能量的橋梁;智慧是生命的形態,智能是智慧的簡化,計算是智慧的元素,當人與機器以計算作為交集時,我們會發現它們的生命是相通的。
15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讓科學掙脫神學的束縛,成為一匹馳騁的野馬,為18世紀初的工業革命以及20世紀末至今的信息革命奠定了基礎。求真、細分與發散的邏輯,讓物質得到了無限的發展,然而人類的精神卻被混淆了。
信息科技發展到今天,已呈現出了兩大趨向:一方面傳統IT正在走向資源化,即計算可以像水、電一樣被資源化;另一方面軟件正在與文化融合。在科技與人文的碰撞中,科技似乎走到了發散的盡頭,人文也正在艱難地溶解著科技,人文化的科技正逐見端倪。
1998年,我們所在的南開大學嵌入式系統與信息安全實驗室,在普適計算研究與新媒體閱讀產業實踐中,發現閱讀作為人的一種基本行為,正在被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各種網絡化電子裝置裂解,帶有理性思考的傳統閱讀正在被無情的娛樂化,萃取、整合理性閱讀成為一種使命,同時人遷就機器的時代正在淡去,人與機器融合的時代將要到來。由此帶來的眾多困惑,驅使我們不斷地在Intemet上尋求營養。2008年,無意間看到了一則消息,稱在美國的硅谷將成立一所“奇點大學”,這個大學的名稱和教育探索,源起于一本《奇點臨近》的圖書。出于好奇,簡單在網上搜索了一些評述資料和評論,發現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雷?庫茲韋爾先生。由于國內沒有完整的原版圖書,我便通過正在美國UCLA聯合培養的宮曉利博士,買了本《奇點臨近》電子書,瀏覽后發現書中的觀點很特別,而且與我們計算機專業相關,就安排實驗室的碩士、博士按照章節進行報告、討論,經過半年的討論,發現書中的觀點對我們非常有啟發意義。在這期間董振華博士(現在UMN聯合培養)建議我將其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的讀者,由此產生了翻譯本書的沖動。
奇點一詞來源于數學的Y=1/X函數曲線上X=0的點,這個點應該是數學的禁區,也因此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在這一點上,也許科學與人文得到了交融。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本書的敘述方式和內容有以下特點:
(1)奇特與警示的結論
書中六個紀元的劃分非常奇特而又富于哲理,宇宙的喚醒是個神圣的命題,大腦的模擬、計算能耗、人與機器的相互融合等都是一個個令人驚嘆的結論,其結論如此的積極、如此的自信、如此的奇特。.
(2)嚴謹與獨特的論述方法
書中前兩章運用了歸納式推理總結,后幾章又大量運用了演繹式推理預測,真正詮釋了回溯有多遠,預見就有多遠的道理;作者通過追溯、分析以往的科學發展趨勢和當今科技的現狀,演繹并預測未來。
其重點論述的技術加速回歸定律已被現實逐步地驗證。
(3)警世之語與探討性對話
書中每章章首都有名人的警世之語:通過智者的眼睛去審視自然、科學以及我們生存的世界,從而不斷強化思想的力量;
章尾是與未來的對話,是一種思想的博弈:通過設想中的未來去理解當今的技術發展和進化中的人類。
(4)東西方思維的對話
本書集中體現了西方科學注重演繹的思維方式,即分科放大的縱向思維回歸;不同于東方哲學著重歸納的橫向思維方式;書中以東方的歸納思維為基礎,以西方的演繹思維導出結論,兩者恰如“T”字形中的“橫”與“豎”,無意之中完成了一次東西方思想的對話。
(5)GNR綜合,科學的東方回歸
GNR是三門可敬可畏的學問:觸動物種的遺傳(G)、復制物質的納米(N)和改變智慧和靈魂的機器(R)。西方科學本質的發散性極有可能令G、N、R失控;東方哲學的宇宙觀本質是收斂的,注重與自然、宇宙的和諧共存,科技的發展亟須東方哲學的收斂性作為制動系統,保證天地人的共生。
(6)衍生無限的奇點
“奇點”后續的衍生物包括:
?“奇點主義”:“奇點”已經成為了一種思潮,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關于它的爭論沒有一天停息過,擁護者將奇點升級為奇點主義,從哲學、科學、技術、藝術等各個方面構建奇點。
?“奇點大學”:2009年2月,Google和NASA聯合建立了奇點大學,旨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電影《奇點臨近》:由庫茲韋爾自編、自導、自演,從藝術的角度說明“奇點”,本片將于2011年上映。
后記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僅僅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頑童,為時不時發現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歡喜,可與此同時對我面前的偉大的真理的海洋熟視無睹。
——艾薩克?牛頓
生命的意義在于創造愛。這并不是因為愛是一種內在的感覺,或是一種私密的脆弱的情緒,而是因為愛是一種動態的力量穿梭于世間,駕馭著最原始的事物。
——湯姆?莫里斯,《If Aristotle Rann General Motors》
沒有指數增長是永遠的,但我們可以延遲“永遠”。
——戈登?E?摩爾,2004
多么奇異?奇點有多么奇異?它會發生在瞬間嗎?讓我們再來考慮一下這個詞的出處。在數學中,奇點是一個值,它實質上超越任何限制,是無窮大的值。(一般來說含有奇點的函數在這個點是沒有定義的,但我們可以證明,函數在這個奇點附近的值是超過任何具體的有限的值的。)
正如本書所討論的,奇點并沒有實現無限級別的計算、存儲,以及任何其他可測量的屬性。但是在所有這些特性上,包括智能,奇點肯定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隨著人腦逆向工程的發展,我們有能力將并行的、自組織的、無序的人工智能算法應用于大規模的復雜計算。屆時這種智能將有能力在一個快速推進的迭代過程中,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改善自己的設計。
但是局限性似乎依然存在。宇宙所能支持的智能計算能力似乎只有大約1090cps,這一點在第6章就曾經討論過。也有些理論(如全息宇宙理論)指出宇宙所支持的智能計算能力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比如10120cps)。但這些量級顯然都是有限的。
當然,對于我們當前的計算能力能夠實現的所有實際目標來說,這種智能的計算能力看起來是無限的。宇宙智能的計算能力是1090cps,這比當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大腦還要強大。1048倍。就像我在第3章回顧過的那樣,即使是一個1kg的“冷”計算機,它的峰值計算能力是1042cps,這也比全人類大腦的計算能力高1016倍。
鑒于指數計數法的力量,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聯想到更大的數字,即使我們缺乏想象力去考慮這些意味著什么。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將可能把智慧傳播到其他的宇宙中去。這種情況是基于我們目前對宇宙的了解所做出的設想,盡管不太確定。這可能使我們未來的智能水平足以超越任何限制。如果我們有能力創造或向其他宇宙移民的話(如果有辦法做到這一點,我們在未來的文明里所擁有強大智能很可能是可以駕馭它的),我們的智能水平最終將能夠超出任何具體有限水平。這正是我們在數學函數里所說的奇點。
“奇點”這個詞在物理學中又是如何應用的呢?物理學從數學中借用了這個詞,總是用在一些擬人化的情況(就好像將“有魅力”和“奇異的”用于夸克的命名)。在物理學中,“奇點”在理論上是指密度無限大的零點,以及其無限大的萬有引力。
但是,由于量子的不確定性,實際上不存在無窮大密度的點,事實上,量子力學也不允許出現無窮值。
就像我們在本書中所討論的奇點一樣,物理學中的奇點表示的是難以想象的巨大的值。
而物理領域所感興趣的,并不是實際的大小是否為零,而是一個有著和黑洞內的奇點理論相似的事件視界(這甚至都不一定是黑洞了)。事件視界內的粒子和能源,如光,都是無法逃避的,因為重力太強大了。因此,從事件視界以外,我們肯定不能輕易看到視界內部。
然而,因為黑洞釋放出了粒子雨,這給出了一種看到黑洞內部的方法。事件空間附近會產生粒子一反粒子對(這會發生在空間里任何的地方)。對于某些粒子對,有時候會有一個被拉到黑洞里,有一個會趁機逃跑。這些逃離的粒子會形成光束,稱為霍金輻射,是用它的發現者史蒂芬?霍金的名字來命名的?,F在普遍認為的是,這種輻射并不反映(以一種編碼方式,并作為一個量子糾纏與內部粒子形式的結果)黑洞內部發生了什么。霍金起初抵制這個解釋,但現在似乎已經同意。
因此,我們認為在本書中所使用的“奇點”這個詞的準確性并不比物理學領域差。正如我們很難看到超出了黑洞的事件視界,我們也很難看到超越歷史奇點的事件視界。我們怎么能夠在我們每個大腦限制于1016cps的情況下,去想象我們在2099年能夠擁有進行1060cps計算的能力來思考和處理事情。
然而,正如我們從未實際進入黑洞中,但卻能通過概念思考得到關于黑洞屬性的結論。我們現在的思考足以洞察奇點的含義。這正是我在本書中一直在嘗試做的。
人本主義。人們普遍認為,科學一直在糾正我們過分夸大自己的意義。斯蒂芬?杰伊?古爾德說:“所有重要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共性是:推翻了人們相信自己是宇宙中心的信仰,而后使人類放棄頑固的傲慢?!?br>
但事實證明,我們始終是“中心”。我們有能力在大腦中創造模型來虛擬現實,憑借這種能力再加上一點前瞻性的思考,我們就足以迎來又一輪的進化:技術進化。這項進化使得物種進化的加速發展過程一直延續,直到整個宇宙都觸手可及。
文摘
我不能確定自己是在什么時候第一次意識到奇點的,應該承認這是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我致力于計算機及其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并努力去理解我親身經歷的很多層面上的巨大變革及其背后的內涵和意義。漸漸地,我開始認識到21世紀前五十年里變革的大致輪廓——就好像空間中的黑洞突然改變了物質和能量的模式,加速朝其邊界發展。這逼近未來的奇點,從肉體到精神,逐步地改造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那么,什么是奇點呢?奇點是未來的一個時期:技術變革的節奏如此迅速,其所帶來的影響如此深遠,人類的生活將不可避免地發生改變。雖然這個紀元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反烏托邦的形態,但它將人類的信仰轉變為生命能理解的意義;將事物模式本身轉變為人類生命的循環,甚至包含死亡本身。理解奇點,將有利于我們改變視角,去重新審視過去發生的事情的重要意義,以及未來發展的走向。一個人真正理解了奇點的含義,將從根本上改變他的人生觀和他的人生。我所尊重的一些人,他們理解了奇點,領悟了它的內涵,他們終身都是奇點人。
我可以理解,為什么很多觀察家不能較快地意識到加速回歸定律的本質內涵(發展變革的本質加速,包括技術的進化作為生物進化的延續)。畢竟,我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去見證這個定律的正確性,而且,這個定律所帶來的后果并不都是令人滿意的。
奇點臨近暗含一個重要思想:人類創造技術的節奏正在加速,技術的力量也正以指數級的速度在增長。指數級的增長是具有迷惑性的,它始于極微小的增長,隨后又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爆炸式地增長——如果一個人沒有仔細留意它的發展趨勢,這種增長將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請看這樣一個寓言:一個湖的主人希望呆在家中照料湖中的魚,他要確保湖面不會被百合浮萍覆蓋,這種浮萍據說每天都以其自身兩倍的數量增長。日復一日,湖的主人耐心地等待,他發現只有很少量的百合浮萍出現,而且它們似乎不會以任何顯著的方式擴展蔓延。由于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湖面覆蓋了百合浮萍,湖的主人確認可以與家人度過一個悠閑的假期。幾周之后,當他回來的時候,他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整個湖面都被浮萍覆蓋了,所有的魚也都死了。由于浮萍的數量以每天成倍的速度增長,7次加倍就可以使浮萍覆蓋整個湖面(7次加倍將達到原來128倍)。這個例子說明了指數增長的內涵。
再來看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格瑞?卡斯帕羅夫,1992年,他曾不屑于計算機棋手的水平。但是由于計算機的能力每年都以兩倍的速度遞增,所以五年后,卡斯帕羅夫被計算機擊敗。。在很多方面,計算機現在已經超越了人類的計算能力,并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同時,計算機智能應用也在逐漸拓寬。舉例來說,計算機能夠診斷心電圖和醫學圖像,偵測飛機的起飛與降落,控制自動武器的戰術決策,做出信用與金融決策,同時承擔著很多需要人工智能輔助完成的任務。但是人工智能在眾多領域也存在缺陷,懷疑者認為人工智能在某些領域無法超越人類智能,這恰恰說明了人類的能力優于其本身的創造能力。
盡管如此,本書將會討論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基于信息的技術將會容納人類所有的知識和技能,甚至包含識別模式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人類大腦中內在的情感與道德的智慧。
盡管大腦在很多方面具有極為優越的性能,但其仍有很多局限性。現在已經可以通過技術使用大量的并行(數百T級的模擬內部神經元鏈接操作)來迅速認知大腦中微妙的模式。但我們的思考卻是很慢的:基礎的神經元事件處理比同等的電子電路要慢上數百萬倍。這將導致人類在生理上處理新知識的能力遠遠跟不上人類知識的指數級增長速度。
人類生物體的1.0版本也是很脆弱的,他容易屈服于大量的錯誤模式,而且,維持生命需要大量的成本。雖然人類的智能在某些時刻能夠突破他的創造力和表象,但是人類的大多數想法還都是衍生的、瑣屑的、受限的。
奇點將允許我們超越身體和大腦的限制:我們將獲得超越命運的力量;我們將可以控制死亡;我們將可以活到自己想達到的年齡(這與“永生”有細微的差別)。我們將充分理解人類的思想并極大程度地拓展思想的外延。在21世紀行將結束的時候,人類智能中的非生物部分將無限超越人類智能本身。
我們正處于這一變革的早期階段。模式變化的加速度(我們改變基本技術方法的速率)將與信息技術的指數增長速度相同,并都將處于膝曲線的拐點(在這個時期指數增長的趨勢將變得非常明顯)。一旦越過這一階段,這種加速的趨勢將爆炸式地增長。在2l世紀中期以前,我們的技術增長率(與我們自身的增長速度大不相同)將以近似垂直線的速度增長。從嚴格的數學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雖然速度的增長仍然是有限的,但它近乎極限的速度,必將撕裂人類固有的歷史結構。至少在無法提高人類生物智能這一理論的前提下,該觀點成立。
奇點將代表我們的生物思想與現存技術融合的頂點j它將導致人類超越自身的生物局限性。在人類與機器、現實與虛擬之間,不存在差異與后奇點。如果你想知道在這個時代人類的哪些特質將保持不變,很簡單:人類這一物種,將從本質上繼續尋求機會拓展其生理和精神上的能力,以求超越當前的限制。
很多批評家對于這些改變的評述都聚焦于這個過渡時期帶給人類的在一些重要方面的缺失。但若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就不能準確地理解技術的未來。當前所有的機器都比不上人類本身那么精妙。盡管奇點有很多方面,但其最重要的內涵是:我們的技術將能夠和人類最優秀最精妙的品質相媲美,并超越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