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北京東交民巷的西班牙大使館中,大清國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和直隸總督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簽字畫押。
讓國人心痛的是:
條約規定,清政府除了要向列強賠禮道歉,還要允許列強在山海關到北京沿線駐扎軍隊,拆毀大沽口炮臺及天津的軍事設施,對發生過義和團運動的地區進行“懲處”。
而更讓、最讓國人感到心痛的,是:
條約規定,大清國需向十一國共計賠償各項損失4億5000萬兩白銀,分39年(1902年1月1日起付,1940年付完)還清。
每年利息4%,本息共計9億8800多萬兩白銀。
還特別規定,不允許大清國“提前還款”,以保證列強獲得更多的利息。
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著名的“庚子賠款”。
但,鮮為人知的是,列強為了最大限度榨取血汗,在條約里專門給大清挖了一個坑——
條約規定:
“此四百五十兆系海關銀兩,照市價易為金款……本息用金付給,或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說,“4億5000萬兩白銀”的賠款,是按照條約簽訂時的金銀比價折算出來的。
真到了付款時,列強會要求按照付款時的現時金銀比價重新進行折算。
比方說,
1901年9月條約簽訂時,30兩白銀等于1兩黃金,那么9億8800萬兩白銀就等于約3300萬兩黃金。
但第二年付款時,可能就變為35兩白銀等于1兩黃金了,3300萬兩黃金就相當于11億5500萬兩的白銀了。
足足多出1億6000多萬兩銀子。
而從19世紀中葉開始,黃金對白銀的價格是一直在上升的。
你說狠不狠?
02
大清國當然有頭腦清楚的大臣,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兩江總督劉坤一為首的一些地方督撫紛紛上書朝廷,要求堅決咬住賠款以白銀計算的原則,絕不能讓列強額外再多啃大清一口。
朝廷自然也不愿意再多出血,所以付第一期庚子賠款時,直接以白銀支付。
坑都挖了,列強們哪能允許大清國自行決定還金還是還銀?各國銀行居然全部拒收。
大清國再派人去和列強交涉......
但弱國無外交。
前前后后折騰了三四年,到1905年4月,清政府還是以失敗告終,承認再額外支付800萬兩銀子的“補貼”,用以支付1902-1905年期間金價上漲導致的各國“損失”。
為了付這800萬兩補貼,清政府不得已,又向英國借了100萬英鎊的貸款,年息5%,20年還清,連本帶息,大約152萬英鎊,折合白銀約1000萬兩。
更要命的是,清政府服了軟,之后每年賠付庚子賠款時,都得根據金價的變動額外支付“補貼”。
就這樣,清政府咬著牙悶頭還錢......
03
還到1908年的時候,美國政府突然宣布:從現在開始,將每年庚子賠款的一半退還給大清國,用以培養大清留學生到美國學習。
這無論對于大清國,還是國際社會來說,無異于是一顆炸雷!
美國人這是要做活雷鋒?還是腦子秀逗了?送上門的錢不要?
當然都不是。
其實是,1900年的“庚子國變”中,美國實際損失和軍費支出大概只有700多萬美元。但《辛丑條約》,清政府39年一共要賠付美國5000多萬美元賠款,平均每年約為130多萬美元。
當時美國每年的政府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5.67億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增長中。
每年130多萬美元的庚子賠款,這對美國人來說實在是不值一提的小錢。
美國人根本不差這點錢。
他們真正想要的,是打開大清國的大門。
美國由于之前一直忙于在美洲和菲律賓擴張,涉足大清的時間晚了,前面的列強都已經把路堵得死死的,美國人很難插足。
如果硬插,難免要和老列強們開片。
而且美國當時的實力和民意,又不允許開戰。
因此,美國人就想了一個放長線釣大魚的辦法——培養親美精英人士,等他們走上大清的高層后,自然就會對美國親近,從而達到對美國開放大門的目的。
04
美國國會在1908年5月正式通過決議,退還一半賠款,用于資助大清優秀人才來美國留學。
但有一條:這錢退歸退,但得由美國人來掌握,??顚S?,清政府不能插手。
清政府當然不爽啦,但不爽歸不爽,想想這錢好歹還能幫著培養點人才,總比扔下水強,捏著鼻子也就認了。
1909年8月,清政府特地把清華園騰了出來,用來給準備去美國留學的學生們設置預備學堂。
到了1911年4月,清政府正式將留美學生預備學堂改名為清華學堂,這就成了今天清華大學的前身。
清華學堂開張后不久,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國撲街,中國進入民國時代。
大清沒了,但大清欠下的債民國卻不敢不認,庚子賠款還得接著還。
民國政府又哼哧哼哧,還到第五個年頭的時候,迎來了轉機......
05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英法俄組成協約國,和德奧土組成的同盟國捉對廝殺。
中國政府一時判斷不清形勢,所以暫時選擇了局外中立。
到1917年春天,眼看著形勢對同盟國漸漸不利,尤其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國也加入戰局,宣布對德奧宣戰,民國政府最高權力的實際執掌者段祺瑞敏銳地意識到,這場戰爭必將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中國參戰的時機到了!
協約國此時和同盟國也已經打得筋疲力盡,當然也希望有新的盟友加入戰局。
像中國這樣的國家,雖然貧弱,但起碼可以為歐洲戰場提供海量的廉價勞動力,以彌補歐洲各國因戰爭造成的人力缺口。
因此,當中國透露出準備參戰的意愿后,英法俄日美等國都紛紛對中國拋出橄欖枝,拿出了各種誘人的條件:
一,中國參戰后,對德國和奧匈帝國未付的庚子賠款全部取消;
二,中國參戰后,所有應付的庚子賠款暫緩五年賠付,且不計利息,不附加金銀差價補貼;
三,日本借給中國政府巨額貸款,用于武裝參戰部隊……
面對這些條件,段祺瑞政府不再猶豫,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宣布加入協約國陣營。
尚未支付給德國和奧匈帝國的1億2300萬兩,至此宣告永久取消。
段祺瑞政府沒想到的是,對德奧的賠款剛剛取消,天上又掉下來一個大禮包!
06
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
蘇俄剛建立,列寧就對中國宣布,以前沙皇俄國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全部作廢,布爾什維克放棄沙皇俄國攫取的各種不道德的特權和利益,包括庚子賠款。
蘇俄甚至可以放棄強占的中國領土,作為條換條件,蘇俄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承認蘇維埃政權,與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
然而,這天大的禮包,段祺瑞政府卻不敢接!
為什么呢?
因為英法美日都不承認蘇俄,你中國敢承認蘇俄?不承認蘇俄,那蘇俄放棄庚子賠款的承諾自然也就無法落實。
每年按時準點兒把賠款存到華俄道勝銀行里。
到1924年5月,控制北京政府的已經是吳佩孚了。
吳佩孚審時度勢,認為蘇俄(此時已改名蘇聯)立國已六七年,頂住了內部的白軍叛亂和外部的協約國干涉,看樣子已經站穩了腳跟。作為中國北方的強大鄰國,中國與之保持和平友好的關系非常必要。
于是,吳佩孚頂住英美日等國的壓力,同蘇聯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然而,此時列寧已經去世,新上臺的斯大林可沒列寧那么好說話。
他只同意放棄剩余的庚子賠款。歸還領土和放棄中東鐵路等問題,就不再提了。
斯大林不松口,吳佩孚也不敢硬要。
取消了俄國的庚子賠款,也算是個成果了。
到此時為止,還有大約1億8000萬兩沒有賠付(包括這幾年存在華俄道勝銀行的錢),這筆錢蘇聯一次性全部退還給中國,用于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
07
請注意,這與美國的退還庚子賠款是不一樣的。
蘇聯的這個舉動,造成了后續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美國本來在退還庚子賠款的事情上是獨一份的國家,因此獲得了中國不少精英的好感和贊賞。
但蘇聯這么一搞,頓時就把美國的那點兒“光彩”給壓過去了。
中國精英對蘇聯一下好感倍增,紛紛心向蘇聯,連帶著對社會主義的好感都一下增強了不少。
這可就急壞了美國人。
美國人一合計,干脆咱也全部退還算了。
于是乎,1924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宣布中國尚未賠付的庚子賠款從此全部退還給中國,用于支持中國教育事業。
這筆錢大約合2600萬兩,加上從1908年開始每年退還的一半庚子賠款,美國一共退還了大約4000萬兩。
08
蘇美兩國都宣布了,剩下的國家也就坐不住了。
首先是法國。
法國在一戰當中和德國血拼了四年,損失極其慘重,經濟基本崩了。
法國政府為了應付巨大軍費開支,不得不狂印鈔票,這也導致了法郎的急劇貶值。
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時,規定的是一兩白銀等于3.75法郎,但到了1920年,一兩白銀已經等于14法郎了,這就是說,如果中國按實際匯率賠付,那實際賠款數就會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
法國人心黑是出了名的,能吃這種虧?
于是,法國人說,庚子賠款是不道德的,我們把剩下的庚子賠款也全部退還給中國,用以支持中國發展教育事業。但有個條件:之前中法國共同成立的中法實業銀行的股金當中,中國應交的股金還沒交齊。等你們把這部分股金交齊,我就把庚子賠款全部退給你們。
中國政府一聽,這好事兒啊!于是馬上準備交股金,算盤珠子一扒拉,才知道法國人有多黑——
法國人計算應交股金的時候,是按1兩銀子兌換4法郎計算的。
而計算退還庚子賠款時,卻是按1兩銀子兌換14法郎計算的。
算下來,法國應退的庚子賠款不到4億法郎,而北洋政府應繳的中法實業銀行股本有7億多法郎。
合著中國倒欠法國3億多法郎,合2000多萬兩銀子!
就這,法國人還不滿足,又說這些年法郎匯率下降造成的損失你們中國得補償,4000多萬兩銀子!
中國政府當然不愿意,開始跟法國人扯皮。
法國人就直接把存在法國銀行里面的中的關稅和鹽稅給凍結了,說,你不同意付錢我就不給你稅款。
北洋政府一下慫了,只好同意分十年把“欠”法國的6000多萬兩銀子付清。
法國也就宣布:將剩余的庚子賠款全部退還給中國。
其實呢,法國的庚子賠款一共就還剩6000萬兩左右未支付,而法國又通過中法實業銀行和“匯率補差”敲了中國6000多萬兩竹杠,等于法國人一個大子兒沒損失,錢都是中國人自己掏出來給自己“退還”了。
09
和法國人比,英國人的“格局”大多了。
按照中國參加一戰時協約國給出的條件,庚子賠款暫緩五年賠付。
到1922年底,五年期滿,又到了要賠付的時候了,這時候英國政府宣布,將剩下的3000萬兩庚子賠款退還給中國,用以支持中國的教育、鐵路、電信、公路等事業。
其他的意大利、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等國,本來分到也不多,于是也都紛紛宣布退還剩余的庚子賠款。
10
是不是還忘了說一個國家呢?
對,就是日本。
日本分到的庚子賠款,加上利息大約7600萬兩。
說多也不多,畢竟一個《馬關條約》日本就敲了大清2億3000萬兩。
但說少也不少,一年將近200萬兩,合280萬日元,畢竟日本當時一年財政收入只有1億多日元。
正因為如此,日本看著歐美各國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時候,心里非常糾結。
繼續要這個錢吧,顯得日本小氣,會被歐美嘲笑;
不要吧,當初談《辛丑條約》時,日本政府就因為分的少了,被國民痛罵?,F在直接放棄,豈不是要引起國內不滿?
于是,這事兒就拖了下來。
到1923年,眼看留美學生數量即將超過留日學生了,日本人終于急了,主動來跟中國政府商量,說日本也愿意退還庚子賠款,用于支持中國教育文化事業。
中國政府當然也樂于接受,于是雙方經過談判,于1925年達成退款協議,日本退還剩余庚子賠款,中日雙方共同組成委員會用于監督款項的用途。
但這個協議卻在中國國內遭到了強烈抗議。
為什么呢?
因為從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開始,中國國內的仇日情緒就一直在滋長。
1919年巴黎和會上,日本又伙同英法竊取了山東權益。
退款協議達成之前的1925年5月,上海又發生了“五卅慘案”,日本資本家在上海開槍打死中國工人,引起了反日浪潮。
退款協議公布后,各界紛紛認為這是日本人想利用庚子賠款達到文化侵略的目的,咱不能同意!要退款也行,這錢得由咱們中國來支配和管理,干什么得由咱中國人自己說了算,日本人不能插手。
當時各國都不是什么善人,但日本做的實在太過分,所以特別討厭日本。
中國各界這么一抵制,退款行動就搞不下去了。
日本人干脆自說自話地把庚子賠款用于資助日本在華開設的文化和醫療機構。
不管你們,我反正是把庚子賠款退了。
就這樣,日本人說退了,中國人說沒退。
11
但有一個事實是沒法更改的——中國政府一直按時支付庚子賠款給日本,甚至一直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之后,中國政府還在按時支付庚子賠款給日本,直到1937年9月才宣布停止支付。
到了1940年1月,《辛丑條約》規定的39年的賠付期限到了,中國政府正式宣布,所有剩下的庚子賠款(其實也就剩日本的了)全部取消,不再支付。
至此,壓在中國人民頭上近四十年的“庚子賠款”這座大山終于被搬走了!
中國支付了各國6億6400萬兩白銀,抵消掉各國收到錢后退還的部分,實際支付了大約5億7600萬兩白銀。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清代外交檔案》、《中美關系史》、《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還金還銀?庚子賠款償付問題再研究》、《國際視野下的金法郎案——以英國外交部檔案為中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研究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