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災和人禍雙重影響下,福島第一核電站的6臺反應堆,有3臺堆芯熔毀,1臺發生燃料棒爆炸,后果極為嚴重。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將這起事故的破壞性評估為7級,與切爾諾貝利事件相當。
受輻射污染影響,整個福島縣共有16萬居民被疏散到外地,超過1300人死于輻射造成的慢性病或者疏散過程中的失誤。
距離事故現場10公里的土地,一直到今天都還不適合長期居住。
發生了這樣可怕的事故,總該有人被追究責任吧?
比較起來,搶修人員因為人手不足,設備又很有限,要負的責任比較小。
日本內閣混亂的決策流程和應對安排,影響就大得多了。
但問題最嚴重的還是東電公司:管理層集體玩“失蹤”的是他們,延誤注水的也是他們,在3號堆爆炸后策劃逃跑的還是他們。
對這種毫無擔當的企業,直接把負責人送上法庭,追究刑事責任,再罰一筆巨款,不算過分吧?
偏偏并沒有。
雖然在隨后的十多年里,東電集團陸續為核事故造成的房屋和土地損失支付了10萬億日元的賠償金,也就是5000多億人民幣,但直接賠給災民個人的,只有區區14億日元,不到8000萬人民幣。
東電的幾位高管,更是被法庭裁定“無法預見會出現意外的海嘯”,無需承擔刑事責任。
它和東電這家公司的特殊地位有關。
東電是日本最早的上市企業之一,也是第一家同時經營發電、輸變電和原子能業務的日本公司。
“3·11”大地震發生前,它的發電設備裝機容量接近5000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壟斷了日本東部的電力供應。
像這樣的優質企業,在當時日本的金融市場上是有恃無恐的。
不光銀行追著東電,想要貸款給它,證券公司也常年在為東電兜售債券。
福島核事故的消息剛一傳出,日本的金融機構馬上慌了。
他們擔心東電要承擔巨額賠款,更擔心它就此破產,這樣手里的債券和沒收回的貸款就會變成壞賬。
于是,以三井住友銀行為首,東電背后的金融勢力結成了同盟,千方百計為東電尋找免責的機會。
日本的《原子能損害賠償法》里還真有這么一條:
如果核事故是由巨大的天災或者社會動亂造成的,那電力公司可以免于賠償。
銀行家們直接找到日本政府,亮出這個條款,要求政府幫東電渡過難關。
在福島核事故的處理過程中,日本首相菅直人對東電產生了強烈不滿。
他直截了當地表示:在毀滅性的核事故之后,東電居然還想一毛不拔,沒門!
但菅直人畢竟是政府最高首長,他不可能事無巨細地研究東電的善后問題,于是把這項任務交給了經濟產業省,也就是日本的經濟部。
這個部門的立場,和首相可就大不一樣了。
當時日本政界有一個說法叫“下凡”,它指的是:
中央部委的高級公務員,年齡超過50歲之后,如果覺得仕途無望,就會主動退休,進入大企業領取高薪。
企業通過這些前官員,為自己進行游說,形成了官商結合的利益集團。
電力系統在“下凡”這種現象里,尤其是重災區。
2011年時,經產省“下凡”到電力企業的高級公務員,一共有108位,其中一大半都和東電有關。
經產省負責核電安全的保安院,跟東電公司的核電部門更是多年的老相識。
一旦東電垮臺,官員們要想再“下凡”,就少了一個去處。
即使是為了這一點,他們也必須保住東電。
正是在這種復雜心理的驅使下,經產省在2011年5月公布的福島核事故善后方案,根本不是對東電的懲罰,反而成了撐腰。
按照這個方案,日本政府會成立一家空殼公司,為它注入1萬億日元的資金。
東電可以從這家公司借款,支付清理核事故現場、賠償土地和受害者家屬的費用,再用自己的資金慢慢歸還。
銀行團也同意多給東電2萬億日元的貸款額度。
這樣一來,東電不僅不會破產,還獲得了政府“輸血”,可以松一口氣了。
而東電想出來的增加償付能力的點子,也很離譜,就是把電費價格上調12%,用客戶的錢去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這稱得上史無前例了。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直到這個時候,東電高層還覺得政府開出的條件太苛刻。
經產省希望東電賣掉手里的大樓、酒店和電視臺,籌集2000億日元現金,再通過降薪在10年內削減2.5億日元的成本。
這樣可以少借一點政府的錢。
但東電自己制定的方案,直接把數字打了對折。
東電的20位董事,也只同意降薪50%,一副已經吃了大虧的樣子。
日本政治的暗流。菅直人領導的執政黨民主黨,在日本政壇根基并不深。
它在國會里,一直受到老資格大黨自民黨的攻訐。
自民黨是核電政策的長期擁護者,和東電有許多利益往來。
東電的一把手勝俁恒久,就經常跟自民黨黨魁安倍晉三互通消息。
但在福島核事故之后,核電在日本輿論場里的形象急劇惡化。
菅直人不僅下令,讓所有核電站停止運行,還打算出臺一個能源多元化方案,徹底“廢核”。
這就觸動了東電乃至整個電力系統的利益。
要知道,在2011年的日本,核電占到全國發電量的30%。
在東電的營收里,核電帶來的進賬更是超過1/3。他們是絕不會容忍菅直人的新方案的。
東電和首相的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面對看似高高在上的首相,東電走出了一招狠棋:
他們主動找媒體爆料,把福島核事故的責任統統推給菅直人。
在當時的日本,民眾雖然對福島事件的處理很不滿,但政府和東電,究竟哪一方責任更大,一般人并不清楚。
而東電向媒體傳遞的信息,是經過歪曲和捏造的,它無中生有地宣稱:
3月12日白天,東電是支持向反應堆注入海水的,但被剛愎自用的菅直人耽誤了。
經產省的一些中級官員,也在給東電輸送“炮彈”。
他們匿名接受媒體采訪,把菅直人在應對福島問題時的表現說得一無是處。
在野的自民黨以及民主黨里的其他政客,更是直接在國會“開炮”,大罵菅直人是愚弄民眾的騙子。
這個時候,菅直人再怎么為自己辯解,也沒人肯信了。
他已經走到了下臺邊緣。
2011年9月2日,距離福島核事故發生還不到半年,灰頭土臉的菅直人就在同僚的施壓下黯然辭職。
由他提出的能源多元化方案,也悄無聲息地擱置了。
不過,為了平息民眾對電費漲價的不滿,新任首相野田佳彥還是決定對東電實施“準國有化”,把尾大不掉的勝俁恒久趕出董事會。
但野田的執政只持續了15個月。
2012年底,擁護核電政策的自民黨重新上臺,“重啟核電”再度成為日本政壇的主旋律,東電這個巨無霸也變得更加大而不倒。
退休之后的勝俁恒久,在2017年遭到東京地方檢察廳起訴,罪名是“業務過失致人死亡”。
但他成功利用“天災條款”這個漏洞,全身而退,沒有坐過一天牢。
反倒是指揮福島搶險的吉田昌郎站長,因為強輻射引發了癌癥,在2013年不治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