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上班族,遇到生活工作上的壓力難以排解,郁郁寡歡,身邊的人對他說:沒事,扛一扛就過去了。
有的伴侶,想跟對方一起慶祝節日,但對方卻早已經約了飯局,于是他對伴侶說:沒事,你就去吧,留我一個人在家安安靜靜地過節也挺好,反正已經習慣了。
有的父母,被孩子惹生氣了,吼孩子:你怎么老不聽話,你看隔壁的陽陽多懂事,你要是有他的十分之一乖巧,我們就燒香拜佛了。
生活中,我們不時會說或者聽到類似的話。然而,這些話語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都是暴力的語言,可能會給對方帶來傷害。
這里要講的這本書《非暴力溝通》,將教會我們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幫助我們進行有益于雙方的交流。
本書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首次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幫助人們解決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沖突以及種族紛爭,還因此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本書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我們交流中的異化溝通方式,并分析了語言暴力發生的原因,提供了非暴力溝通的運用技巧,來幫助我們友好地交流,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們將分三個重點來分享書中的內容:異化的溝通方式是隱蔽的暴力;非暴力溝通就是誠實地表達自己,關切地傾聽他人;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愛自己,感激他人。
1、異化的溝通方式是隱蔽的暴力
生活中,我們一般認為打人、摔東西、殺人等這些行為才是暴力。然而,有時候我們說的話,也有可能成為一種隱蔽的暴力,給他人帶來不適或痛苦。
諸如道德評判、回避責任、強人所難的這些話,使我們忽視了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致彼此疏遠甚至傷害,這些表達方式被作者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也就是暴力溝通。
其中,道德評判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包括: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及評論等。作者指出,當人們聽到批評、指責時,往往會產生逆反的心理,即使對方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也不是心甘情愿的,甚至會心生怨恨。
例如,孩子考試不及格,父母說:“平時就知道玩,這份試卷這么簡單你都不及格,你真的笨得像豬一樣!”孩子可能會想,既然爸爸媽媽都認為我像豬一樣笨了,就算我好好學習也不會有好成績,還不如玩呢。
歸類,也就是貼標簽,也會給他人帶來不良的情緒體驗和影響。當他人的行為不符合大眾的價值觀時,我們有時候就會不自覺地給對方貼上“負面的標簽”。比如,對于插足別人婚姻的女生,我們說她是“綠茶婊”。
比較也是道德評判的一種形式,可能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駁,或讓對方感到自卑。譬如,妻子對丈夫說:你起早貪黑,但每個月的薪水還是這么低,你看小麗的丈夫多有本事,朝九晚五,工作體面,薪水還高。
其次,回避責任也是暴力的溝通方式。作者認為,諸如“不得不”、“你讓我”之類的表達方式,是把責任推給他人,淡化了我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
打個比方,如果經常應酬喝酒的丈夫說:是上司要求我喝酒的,我不得不喝。那么,這位丈夫就是忽視了自己的責任。而實際上,任何人都無法強迫我們的行為,因為我們才是自己的“主人”。
此外,強人所難也是常見的暴力溝通。這種溝通方式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需求,話里帶有威脅的意思,如果對方不按照要求去做,就可能會受到懲罰。比如勸酒,說如果對方不喝就是不給面子。
無論是道德評判、回避責任,還是強人所難,這些暴力的溝通方式,都會使我們難以體會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傷害,是隱蔽的暴力。
對此,作者提出了另一種與之相反的溝通方式,這種溝通方式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我們按照它的方法來談話和聆聽,能使彼此情意相通,樂于互助,作者把這種溝通方式稱之為“非暴力溝通”,也叫“愛的語言”。
2、非暴力溝通就是誠實地表達自己,關切地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含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而非暴力溝通就是要求我們利用這四個要素來誠實地表達自己,關切地傾聽他人。
在使用非暴力溝通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及其使用步驟。
首先,第一步是觀察,把我們所見所聞如實地表述出來。接著,是體會并表達我們的感受。第三步,我們就要細心體會這種感受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也就是哪方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最后,提出我們具體的請求。
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對孩子說:“寶貝,你今天吃完晚飯后,還吃了一個雪糕、兩個面包。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我希望你能身體健康,而這種吃法可能會導致你生病?!?/p>
這位媽媽說出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需要后,接著就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提出請求:“以后咱們飯后散步一小時后再吃其他的東西,好嗎?”
在了解完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非暴力溝通如何幫助我們誠實地表達自己。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要求我們區分觀察與評論,在表達看到的事物時,不加判斷或評論。例如,前面那位媽媽,假如對孩子說“你太貪吃了!”就是加了個人評判。
描述觀察的結果后,我們需要細心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作者指出,非暴力溝通主張在表達感受時加上具體的詞匯,在表達需求時,把重點放在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上,而不是把責任歸咎于他人。
比如:“音響的聲音太大了,沒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休息,我感到很煩躁?!边@句話不但具體地表達了“煩躁”的感受,而且明確了自己煩躁的原因,是因為自己休息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知道了自己的需求,那么,我們就可以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提出請求了。作者指出,我們提出請求時,應該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的”,而且越具體越好。如果只跟對方說,讓他不要做什么,對方可能會無所適從。
例如:“你能不能不要把音響的聲音開得這么大?”然而,這個請求是不夠具體的,也沒有明確說出自己的要求。對方聽到這句話可能會把音量調小,但不一定是你可以接受的音量。
并且,這種說法還有可能會給對方帶來被指責的感覺。對此,我們可以利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說:你可以把音響的聲音調低三檔嗎?
以上就是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方法和注意點。除此之外,非暴力溝通還可以幫助我們關切地傾聽他人,了解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還有請求。
在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避免出現安慰、比較、說教、批評之類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都有可能會妨礙對方充分地表達,不利于我們了解對方的需求。即使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也不必指責對方,我們可以適當提問來給予反饋,幫助我們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求。
非暴力溝通始終關注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幫助我們誠實地表達自己,關切地傾聽他人。但作者認為,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可能是關愛自己。
3、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愛自己,感激他人
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愛自己以及感激他人,具體來說,就是我們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體會自己的需要,并向滿足我們需要的人表達感激。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懂如何愛自己。當我們過去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需求時,我們可能會有內疚、沮喪、自責等負面的情緒,而使自己陷于痛苦之中。
這時,我們可以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體會自己當時的行為是為了滿足哪方面的需要。例如,我們煎魚的時候把魚給煎糊了,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很笨而感到沮喪。
但如果我們能愛自己,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覺察當時內心的需求,可能我們會發現,當時的我們,只是想滿足自己能吃上一碟美味的菜肴。知道自己的需求后,我們就可以想辦法,換別的菜來滿足自己。
既然我們的初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望,盡管結果不理想,我們也應該寬恕那個把魚煎糊的“我”,還有因為此事內疚的“我”。因為那兩個“我”,只不過都是在希望自己內心的需求能得到滿足。愛自己,我們不必給自己制造不好的情緒。
當我們情緒不好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再探究自己或他人的不足或過錯,而是關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求,我們的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有一次,作者在開車,前面的那輛車開得很慢,但由于路很窄,所以超不了車。作者開始的時候有點生氣和煩躁,但他很快就嘗試體會那位司機的感受和需要,可能那位司機因為自己的車技和擔心行車安全,自己也很彷徨。
這樣想后,作者開車的心情就平和多了。后來發現,開車的那位司機是一名年紀很大的老太太,看上去十分緊張。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壞情緒,往往緣于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求。而當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后,我們的心情可能就會豁然開朗。因此,我們應該感激那個滿足自己需求的“我”或他人。
然而,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以為,即使我們不說,別人也能感覺到我們的感恩之情。或者認為如果我們說了,可能會引起雙方的尷尬。但作者認為,這只是我們的假定,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認同和感激。
那我們該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來表達感激呢?我們需要表述三個內容:對方做了什么有利于我們的事;我們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得到滿足后的心情是怎么樣的。比如以下的表達:你能過來陪我,我太高興了,不然我一個人會很無聊。
當我們懂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愛那個努力滿足自己需求的“我”,并感激那個滿足我們需求的人,我們的生活將充滿熱情。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
有時候我們說的話可能會給人帶來不好的體驗甚至傷害,作者把這種說話的方式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也就是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就是通過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來幫助我們誠實地表達自己,關切地傾聽他人。
我們不必關注自己或他人的毛病,而應該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了解內心的需求,愛自己,感激他人。
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感受和需求,用非暴力溝通來談話和聆聽,能拉進我們彼此的距離。
當我們感到夫妻不和睦,婆媳關系緊張,孩子不聽話,抑或同事相處不融洽時,不妨翻翻《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摒棄暴力的語言,學習非暴力溝通的使用,也許你會驚喜地發現,問題可能就會隨之迎刃而解。
那么,你曾經使用過哪些語言暴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