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e upon a time,有一個漂亮、純潔的少女走在湖邊,大魔王看到她的美麗,心生嫉妒,就施展魔法把她變成了一只白天鵝。少女被囚禁在天鵝的身體里,雖然她渴望自由,但她知道唯有真愛才能解除大魔王的魔咒,因此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等待著真愛的降臨。
王子的到來,讓她欣喜若狂,她覺得自己馬上就要夢想成真了,可就在王子將要對她表白心跡的那一刻,魅惑的黑天鵝突然出現,并成功的引誘了王子。白天鵝悲痛欲絕,最終跳下山崖自盡而亡。
死亡,讓她得以解脫,也成為了她的最終歸宿……
-1-
十八世紀以前的歐洲,人們所見過的天鵝都是潔白的,因此人們認定天鵝就應該是白色的。直到他們看到了第一只黑天鵝,哪怕只有一只,也完全徹底地顛覆了他們所有對于“天鵝”的認知及想象:天鵝不僅只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
白天鵝羽毛潔白、體態豐盈、鳴叫動人,而黑天鵝則羽毛蜷曲、漆黑如墨、叫聲高亢。如果說一直以來“白天鵝”象征著純潔、無暇、忠誠與高貴,那么“黑天鵝”則代表了欲望、誘惑、本能與沖動。很難說你更喜歡白天鵝還是黑天鵝,因為他們好像是同一枚硬幣的一體兩面。
電影《黑天鵝》(Black swan)中,Nina的生活仿佛“鏡花水月”般虛幻,她的世界是粉紅色的,就像生活在童話里的小公主。28歲的Nina十分乖巧聽話,沒有朋友、沒有性,甚至沒有多余的感情,僵硬的像一個提線木偶娃娃。她被封鎖在“象牙塔”中,被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著。她心無旁騖,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當中去,舞蹈承載著她與母親兩個人的共同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者,一只完美的“白天鵝”。她圍著雪白絨毛狀的圍巾,走路都是揚起高高的脖頸,看起來是那么柔弱、無辜、惹人憐愛。
-2-
你是誰?
在電影《黑天鵝》中,運用了大量的鏡子元素:家里的折疊鏡、地鐵車窗的反射、舞蹈室的鏡子、化妝鏡,甚至連Nina之死,也是死于鏡子的碎片。鏡子究竟象征著什么呢?
通常我們是如何構建所謂的“自己”的?這個“自己”不是指生物客體的存在,而是指“自我”的意識,一種心理學上的說法是:這種意識產生于他人的“認同”和“承認”。拉康(Jacques Lacan)認為鏡像使我們洞察到“我”的構建過程,正是在與“鏡像”的不斷比照中,人才開始形成自己的“主體意識”,并逐漸獲得自我認證。
影片中大量鏡子元素的運用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折射。Nina正是通過各種“鏡像”看到了亦步亦趨、緊追不舍的“黑天鵝”的(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欲望)。
Nina偷偷拿了前任舞蹈皇后Bess的唇膏,她從Bess那里看到了自己想要變成她的欲望;她遇見了充滿野性魅力的Lily,她渴望成為她,甚至想要占有她;Nina受到Thomas的強吻與誘惑,在他眼中,她是完全沒有性魅力的“玩具娃娃”。這一切,都使她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欠缺和不完整。
她開始遇見了另一個自己,無論是地鐵車廂中自己的影子,還是狹窄的通道中,迎面走來的自己。這個隱藏在黑暗中的自己,有巔峰舞者Bess的影子,有狂野放縱的Lily的影子,有霸道性感的Thomas的影子。她感受到了來自“大魔王”的誘惑,她看到了自己的欲念掙脫了束縛,體內隱藏的“黑天鵝”隨時準備破繭而出。
-3-
欲念并不是邪惡的,不掩飾、不壓抑、尋求放縱也不是一種墮落。認真、嚴肅、循規蹈矩的人生也許值得一過,但“過”又怎么能算是“活”?
任何本能的沖動都不應該受到壓抑,不是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是有用沒用的問題。當本能的沖動不得不因為現實情境而備受壓抑和妥協時,這些沖動的所代表的能量并沒有消失,而是被裹挾至無意識領域,并尋找各種機會以某種方式釋放、發泄出來,心理學領域稱之為“轉換癥”(conversion disorders)。
毫無疑問,Nina的精神分裂是人為制造的,罪魁禍首就是她的媽媽。長久的性壓抑隱藏在Nina體內,這股力量是極具破壞性質的,她逐漸產生了幻覺:她的后背開始長出皮疹、開始流血;看到Bess用指甲銼刺向自己的臉;她開始自殘、開始叛逆,體內的黑天鵝即將覺醒。
Thomas說:
“The only person standing in your way is you. It's time to let it go.”(唯一阻礙你的人是你自己,是時候該放她出來了。)
想要成為黑天鵝,每個舞步都精準無誤還遠遠不夠,完美不是一種控制,而是一種釋放。正如Nina體內蠢蠢欲動的“黑天鵝”,邪惡的力量一直在不停的拉扯著Nina,她開始分不清楚現實與幻境:她在化妝間與Lily發生劇烈的爭執,并拿著鏡子的碎片刺向Lily(現實中的自己),她看到自己長出了腳蹼,脖子被拉長,皮膚被寸寸刺破,長出黑色的羽毛和翅膀,黑天鵝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電影中,黑天鵝的出場的演繹讓我驚出了我一身冷汗,那是一種靈魂的震顫和律動,一種源于對“惡”的恐懼和欲拒還迎。相比之下,“美”則顯得太過單薄和羸弱,“惡”才是真正的強大與本源,或者至少同樣是不可褻瀆、不可否認的“完美”的一部分。
正如電影的最后一幕,Nina化成白天鵝躺在血泊之中,她對Thomas說:
“I felt it…perfect,I was perfect...”(我感受到了完美,我就是完美。)
結語
精神分裂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全世界大約有1%的人患有精神分裂癥,這個比例并不算少。精神分裂并不等同于人格分裂,患有精神分裂的人并沒有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的詞根來自“分裂”(split)和“心智”(mind)這兩個詞,意思是與想法與現實相分裂,精神分裂患者通常分不清幻想與現實。
大量研究認為藝術家與精神分裂患者在某些方面極為相似,比如很容易模糊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或在思想中沒有人為設置的“障礙”,他們通常有獨特的感知能力,藝術家只是把它們進行了藝術的加工和表達而已。比如海明威、貝多芬、梵高都一定程度上患有精神分裂癥。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1%的概率是瑕疵品,是基因缺陷或大腦缺陷,但從某些角度而言,誰說另外的99%不是呢?至少這1%還有那么一絲可能,能夠窺視并感受“完美”,哪怕只是一瞬間。
參考資料:
1、電影《黑天鵝》;
2、《黑天鵝》:觸摸破碎之鏡中的自我by zerone;
3、《拉康的早期思想及其“鏡象理論”》by 周小儀;
4、《精神病》by Paul Bl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