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都面臨著一個選擇問題,要不要讀研究生?要不要出國留學?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后都有一個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學歷高了是否在各方面有更大的優勢?
如果沒有,為什么有人要花那么多時間去讀?如果有,為什么大家還會說“讀書都讀傻了”這樣的話呢?
面對這些疑問,《吳軍·硅谷來信3》的主理人吳軍老師將從基礎教育以及高級教育這兩個方面為我們解開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么基礎教育從古到今變化較小?
在現代社會,我們受教育是為了什么呢?我們之前介紹過柏拉圖對教育的看法,說教育是通過“討論”驗證我們的經驗,我認為這是對教育目的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
當然,要驗證經驗,就要掌握驗證經驗的方法。對一個人來講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那些工具和方法,就構成了基礎教育的內容,也就是在小學和小學之前學習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在基礎教育方面有欠缺,進入社會后可能就會顯得很奇怪。
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扔給補習班,以為花了錢就能“贏在起跑線上”,但如果忽略了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其實是一開始就輸了一局。
在美國,某些族裔70%以上的家庭都是單親家庭,跑掉的父親們還不給生活費,母親們只好從事低收入的工作勉強養家,孩子的教育就明顯耽擱了。
其實在小學之前的階段,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母親,這一點從古至今都沒有太大改變。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男孩在七歲之前是在母親那里接受教育。
在古代中國,有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說孟母給孟子找了一個學區房,但她做的更重要的事情其實是讓孟子從小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
接下來就是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你會發現越是基礎的教育內容,從古至今的變化相對越小,因為它們在目的和功能上是類似的。
我帶你觀察一下古代文明的基礎教育。例如古希臘的軍事化城邦斯巴達,直到12歲之前,都是在軍事學院鍛煉身體素質和戰斗技能。
但同時,斯巴達的孩子們還要接受大量的閱讀、寫作和算術的教育。為什么呢?
因為斯巴達沒有多少戰士,每一個戰士都需要以一當十,因此就必須成為“聰明的士兵”。
而在古代雅典,即使偏重法律和音樂,孩子仍然要進行閱讀、寫作和算術的教育,同時也要進行體操和田徑訓練。
到了古羅馬,小學教育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基礎內容是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接下來要學會總結觀念,練習口頭和書面表達,最后要通過對生活經驗的學習來理解社會。
第二部分是所謂的四等分教育,也就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你仔細看,其實有一點點類似于文科和理科,但他們的要求是小孩子這兩方面都要學。
觀察這些基礎教育的內容,你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強調教育的全面性。在接受了全面的基礎教育之后,每一個人就對周圍的世界有了一個全方位的認識。
我們一起看下面張圖展示我所理解的不同階段教育的關系,你可以看到,全方位的基礎教育,在里面處于中心位置。
當然,不同文明和不同時代,基礎教育的具體內容又有細微差別。
比如在古希臘的城邦,更重要的是通識教育;而古羅馬,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修辭和表達。為什么呢?
因為希臘城邦國家小國寡民,人人參政,所以每個公民都需要有良好的通識教育基礎。
而古羅馬是一個大帝國,如果你了解古羅馬的歷史,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多著名的演講家,這些演講家往往就是帝國的管理者,這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該不該讓孩子從小出國留學?
所以,基礎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它是讓你獲得在這個特定的社會中生活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些東西,包括讓你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學會一些基本方法和工具,便于將來繼續學習具體的技能。
很多人問我該不該讓孩子從小出國留學,我都要先反問他們一句:你的孩子將來會在哪里生活?要知道,各國的基礎教育都是為了在那個國家生活好而準備的。
而且想清楚了基礎教育的目的,你也就明白為什么說編程和奧數這樣的課程,對很多小學生來講就是浪費時間,因為基礎教育階段并不需要學習這么具體的技能,這樣反而可能耽誤他們的全面發展。
今天由于人類壽命的增加,社會分工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不得不把基礎教育延長,比如中國就有九年的義務教育。
到了高中,一個人接受的其實依然是全方位的教育,只不過所學知識的范圍更廣、更豐富。
可以再看一眼我畫的那張示意圖,中學階段的教育,其實就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再包一個同心圓。
中學畢業后,人就會對世界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了,這也是為什么18歲之后,人就需要承擔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
對很多人來講,除了他以后繼續學習的領域,他對世界其他維度的了解幾乎在18歲就定型了,以后也很難再提高。如果18歲的時候,對某個維度的認識有了大的欠缺,可能一輩子也補不回來。但這一點未必所有人都懂。
2020年夏天有一則新聞,說某個省高考文科第一名,清華和北大都不要她,因為她兩個選修科目的成績是B,和這兩所大學的要求相差太遠。
不少人為她鳴不平。在我看來,清華和北大的做法是合理的。
首先,錄取既然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標準,不符合標準就需要破格錄取,那但凡要做破例的事情,就需要一個很強的理由。
那位學生只是數學、語文和英語三門總分的第一名,并沒有達到讓清華北大認為必須破格錄取的地步。
其次,你可以設想,如果其他學生放棄選修科目的復習考試,集中精力復習數語外,或許成績會比她好。所以破格錄取未必公平。
在這件事里面,我認為也顯示出這兩所大學的某種觀念,就是肯定中學教育仍然需要全方位的發展。
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有何不同?
到了大學,就開始有專業的區分或者側重點的差異。再看一下我放的示意圖,你會發現代表大學教育的那個圓是往一個方向傾斜的。
你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在中學的時候,同學之間基本不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而到了大學,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時還真有可能聊不到一塊去。
但在我的示意圖中,大學生的認知的邊界仍然是一個圓,因為在我看來,今天大學的本科教育雖然有專業之分,依然有通識教育的成分。
你在大學學習機械工程,未必將來會做那方面的事情,只不過因此對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拓寬了自己的認知邊界。
另一位學習生物的同學,可能他的認知邊界會和你的有所偏離,但是基本上也要維持一個圓。
而到了碩士研究生階段,人的知識體系的重心真正開始往一個方向偏移,因為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在每一個方向都前進了。
那么碩士生和博士生又有什么區別呢?碩士是學會使用前人經驗,解決實際的問題,而博士則是需要創造出前人不知道的知識。
這就是我在示意圖中所畫的,超越原有邊界的那個突出的紅色部分。為了強調這一部分,我將它畫得很大,但它通常只是一個不顯眼的小鼓包。
今天不少學校把博士生培養成四年的碩士生,實際上沒有達到“超越人類原有的認知邊界”這個要求,這種博士不讀也罷。
高等教育中容易出現的誤區是什么?
不過,做了博士研究的人也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把和他專業領域相關的東西看成是全部的世界。
在他眼里,世界不再是圓形的,而是扇形的,他所擅長那些東西都是扇形的中心,就像我下面這張示意圖里畫的那樣。
? ? 有時候你可能覺得一些博士好像很傻,并不完全是偏見。因為在有的博士研究者眼里,他們比別人多出來的那些認知,也就是圖中紅色的部分,占到了未知世界(也就是紅圈外的白色部分)的大部分。
? ? 只不過,真實的世界可能是下面這張圖所描繪的,知識的邊界比人的認知邊界要廣闊得多。也就是說,博士也好、專家也罷,他們對未知世界認知的了解,只不過比其他人多出了一個小點而已。如果在獲得這一點新知之后,依然能夠全方位地看待世界,沒有人會覺得他們傻。
? ? ?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迷信專家,也可能從原本全面看世界的視角,進入到一個角度很局限的扇形中,這就變成了盲從。
小結
所以你可以看到,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拓展一個人認知邊界的過程,到了高等教育的最前沿,你甚至會接觸到開拓整個人類認知邊界的機會。這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首先,在現代社會,如果有條件,我認為每個人還是應該上一下大學。今天的世界比過去復雜多了,我們需要對它有相對深入的全方位認識,最便捷的方式還是上大學。
? ? ? 至于該不該讀研究生,就因人而異了。如果你將來的發展不是依賴某一個特定領域的知識,而是更多需要全方位的認知,又有機會邊工作邊學習,研究生可以不讀;如果需要某些特定知識,工作中又沒有學習的機會,那么可以考慮讀,因為在學校里獲得這個機會的成本較低。
? ? ? 至于讀不讀博士,對于不打算在某個維度突破人類認知的人,其實不需要。但是,如果真的想從事某個領域的研究,開拓人類的認知邊界,讀博士又是一條必經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