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歡一句話: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這句話放在當下,聽起來既溫馨又勵志,似乎沒什么問題。
的確,隨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加上科技進步,文化事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我們每個人只要手機在手,就是一個移動的圖書館,移動的課堂,想讀書學習那是分分鐘的事。
倘若把時光哪怕稍稍回溯幾十年,這話就站不住腳了。而是應該這樣說,讀書是一種門檻很高的高貴。
通觀中國歷史,讀書一直是十分昂貴的事情,即便不是士門豪族、達官貴人的專利,至少也要是家境殷實的耕讀之家才能享有的機遇。所謂寒門少士子,就是真實的寫照。
讀書最起碼要有兩個基本條件,有錢有閑。但在古代中國,能具備這兩個條件的太少了。
要讀書,最起碼要有書可讀。造紙和印刷術沒發明之前,書用竹簡刻成,成本可想而知,大概就像今天文物一樣的珍貴,一般人是接觸不到的。即便造紙印刷術發明之后,成本相對降低不少,但也不是尋常百姓可以負擔的。
稍微上點年紀的人或許都有記憶,小時候誰家能有幾本書,更別提書櫥了。花個塊兒八角買本書,都像過年似得興奮。即便想辦個圖書館借書證,也不是想辦就能辦的。
再說讀書,得有筆墨紙硯吧。在生產力十分落后的貧窮時代,這些都屬于奢侈品,平時想找幾張像樣的白紙都難。
再者,讀書總要有老師吧,解放前一般貧民家庭,學費是擔不起的。能混飽肚子都是奢望,哪有讀書的閑錢哪?
所以,現在的人是何等幸運。
疫情期間,下載一個APP。名家大咖課程十分豐富,花個百兒八十的,就能聽到清華北大教授的課程,簡直不敢想。
真的享受這門檻最低的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