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十一來臨之際,廣告推送在各個網站平臺狂轟亂炸,記得幾年前,11月11日還沒有被貼上“光棍節”“購物節”標簽的時候與普通的日子也沒什么兩樣,而今,人們賦予給它特殊意義。深深吸引著我們的眼球。
雙十一這天你購物了嗎?消費了多少?仿佛這些話語成為這天人與人之間打招呼的一種方式,好像沒買東西都不好意思說出口。我只好調侃到,買了份外賣……這算嗎?
在前一夜,人們靜靜地守在手機旁,時不時地關注著手機屏上沿的時鐘。生怕自己錯過一分一秒。期待著零點那一刻手指與屏幕的碰撞。
剛過三分鐘,新聞便報道淘寶交易額突破100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一系列疑問像窗口似的在我腦海里自動彈出。
我四處尋找著問題的答案,終于在《得到》劉潤老師的文章中,一個公式仿佛道出了背后的邏輯,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想要提升銷售額,就要從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這四個方面下功夫。
其實就是讓客戶感覺自己是占到了便宜過程,幾乎每個你暗自得意占到的“小便宜”,都是賣家毫無痕跡的“精心設計”。
例如通過“今天特價”、“只此一天”這些方式,讓你覺得買到就是占便宜,毫不猶豫地下單,其實是用造節的方式在刺激流量。
聰明的店鋪還懂得用利潤換流量。先做出幾個單品爆款,讓你覺得,天啊,這也太便宜了吧,于是在他的店里不停地淘寶,店家就有機會通過其他產品來賺錢。飯店里每天一個特價菜,也是同樣的引流目的。
今年流行的“預付定金翻倍”策略,可以提前預付,支付定金,到時候搶的時候只用下單墊上余下的余額即可完成交易。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大家的消費熱情。
把價格很高的商品,平攤到每周甚至每天,讓你產生“也不貴嘛”的心理,從而忽略總價格,馬上購買,在商業上被叫做“價值重構”,也是提升轉化率很有用的方法。典型做法就是,把包月鮮花、四束168元,換成“每周只需一杯咖啡的花費,就可以把鮮花送到家”,消費者就會容易接受。
推出“滿199減50”、“滿299元減100”的返券活動,促使你湊單,又通過專門準備的“湊單專場”,進一步降低你湊單的門檻,從而提高了每個人的客單價。
促銷時候,單價低的商品用百分比促銷,單價高的用優惠金額促銷,比如單價50元優惠10元就寫直降20%,單價500元的優惠20%就寫直降100元,可以讓同樣一個概率,在你心中“顯得”比實際的大。
7天或者30天無理由退換,是非常重要的臨門一腳。用“7天無理由退換,一旦退換賠付運費”的方式,打消你的購買疑慮。但一旦你買到手,除非有嚴重的質量問題,一般你是不會輕易退貨的。
幾乎所有銷量高的店家都在用這一招,“親,包郵哦”。其實運費都是顧客出,但這樣說,相當于告訴你,“這個東西本來就值這個錢,運費不用你出,我包了!”也會讓你覺得“占了便宜”。
看完這些商家的套路,你有沒有對“雙十一”看得更清楚?我自己在雙十一這天并沒有剁手,理由很簡單,沒有剛需的物品,若是有想要的,之前就已經買了,若是沒有想要的,那買來又有何用?
人們為什么會在這一天有這樣的消費行為?難道只是因為商品便宜嗎?這當然是其中一個理由,另外,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輸入密碼交易完成的那一刻,內心充滿了喜悅和快感,仿佛平時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壓抑,都在那一刻煙消云散。這是一種釋放,解脫,相當于以前過年總是要買件新衣服穿一樣。來犒勞自己。
不管在雙十一這天是否“剁手”,其實這都無關緊要。沒有對錯之分。都是一種生活方式罷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選擇的權利,自己那個獨一無二的操作系統,有句話說的好,“你可以批評我,指責我,但請不要阻止我前行的路”。
? ? ? ? ? ? ? ? ? ? ? ? ? ? ? ? ?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