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群里閑聊,間或說著旅游啊,信仰什么的,有位群友說到認識一個女孩,讀書期間去了一趟色達,然后就愛上那里了,畢業后瞞著父母去了修煉,多年下來,也在色達建了自己的房子,言談中頗為欣賞。
那里的房子其實都是修煉場,紅彤彤一片片,已自成風景,也有許多攝影愛好者慕名前去,但里面非常簡陋,就是一張床、一個柜子而已,平日里大部分時間都在佛學院(寺廟)里學習(或可說修煉)。
說到這里,麻麻身份的我們不由關心著生活物資呢?醫療呢?衛生環境呢……諸如此類,于是又從信仰講到了民生,密密麻麻的違章建筑引起的消防隱患,只有學習不事生產的一個小社會,依靠信眾捐獻物資,學院又是怎么分配的等等問題,也被我們這群疑慮的圈外人思索著。
我突然想到,如果有那么一天,我的孩子對生活產生了挫敗,對社會乃及人類生存的意義產生了逆反,這個時候,她若要投身到宗教去尋求答案,我作為一個媽媽,該說什么?
我的思緒不由飄蕩到那紅彤彤的山頭前,看著土黃色的布衣,突然間想到,人類啊,不是靠佛學或者什么信仰去繁衍的,是靠情感和生存本能去繁衍的,這樣生存下來肯定有陋習,所以有各種信仰的產生,然得以去提煉精神,而這種提煉的目的,還是生存。
這一點我從前并不曾想到過,我那時還不是一個媽媽,也從來沒有覺得媽媽這個角色其實是肩負著繁衍人類的使命,我甚至覺得被當作生育工具是作為女人的悲哀,也因此我并不喜愛小孩。
可,現在,如今,此刻,作為一個媽媽,我仿佛隱隱約約領悟到,這種使命并不因為信仰而更光輝,只是信仰,能讓人類更從容不迫地接受各種生存挑戰,那么避世,修煉,就不是唯一出口了,整個人生才是歷練場。
只有為了別人才有退無可退的境地,若是為自己,便是進可攻退可守了,何來挫敗呢?或者到了那一天,我得告訴我的孩子,不必為別人活,若是為自己活,那么為自己找到出口,無論如何,不要忘了生命的本質,在惡劣的環境生存下來,才是最大的挑戰,適應環境是生存本能,尋找自己,尋找本能,就能見到內心。
我們的空間,有時候是會迷霧重重的,但踏著多少生命的試煉才有如今的光景,我只希望你永遠不要忘記,這個世界賦予你的不僅僅是一具臭皮囊,還有里面掩蓋不住的生命之光。
神游之后,我只夠時間完成這迷離之城了,孩子還在幼兒園……,而她最大的問題是,明天要帶我去哪里玩?〣( oΔo )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