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那年桂花飄香的時節,踏上求學之路。
四年,或許不長,卻也不短。四年,足夠讓我們銘記太多東西,足夠讓我們揮灑青春活力,足夠讓我們書寫自己的歷史。
四年的回憶,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它都將成為我們人生永不泛黃的相片,是我們探望內心往事的一座永葆青春的秘密花園。
四年,我看到了人生還有無數的可能,讓我還有能力追逐夢想。
大學第一年,剛從大山走出來的我,自卑深入骨髓。不愛說話,也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每天看著人身邊的同學談天說地,開懷大笑,盡情地玩盡情地瘋,心底別提有多羨慕了。
而我鉆進了圖書館,在浩瀚的書海里,透過密密麻麻的字,找到了屬于我自己的世界。
為了上好思想的弦,我迫切想在書堆里尋找思想冰封的一角,看著亮徹的圖書館,我的心是欣喜的。
每天清晨,帶上書,感受校園小道旁飄零的落葉,湖面坲來的清新微風,希冀著轟轟烈烈的夢想。
傍晚時,去跑道上感受腳步的輕盈。通常跑著跑著,星星和月亮就會在神秘的天際悄悄出現,于是忍不住在跑完后,看著星星月亮以及不時穿過長空的飛機發呆了似的散步。而那個時候,我不知道,在這個美麗的校園,我還有多少回憶?天空,一直是這么的安靜,給我答案的只有一片的夜空的繁星。
每一個地方的生活,都會長滿新鮮的記憶,卻又總是難以扎進深深的土壤,無法生根,這是沒有歸屬感的大學。
學習在我整個大學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盧梭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開宗明義:“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自覺,高度自律,成了不變的主題。成績永遠第一,每年各種獎學金,四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完全自理。
盡管我跟多數同學走的路不一樣,但這始終是自己的選擇。
因為起點較低,我需要沿著逆行的滾梯往上走。即便是跑步前進,如果速度不夠快,結果還是會停在原地。我開始不斷修改自己的心靈地圖,因為我害怕去了一個新的人生境地,周遭環境發生了變化,我會變得茫然失措,不知何去何從。
《愛麗絲魔鏡之旅》中紅皇后對無論怎么跑都跑不出去的愛麗絲說:“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全力奔跑;如果想要去別的地方,就要用至少比現在快兩倍的速度奔跑。”
那時候的我大抵也是如此。
直到畢業日子臨近,學習開始被求職,考研取代。學習和生活變得急功近利起來,完全以某一特定的目標為中心轉移。似乎哪一種選擇都是困難重重。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新的起點,如同初進校園時。唯一不同的是,那時我們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現在,無形的距離已經拉開。我們不得不嘆服命運之神奇!
我們像蝸牛一樣,一步一步向前走,再也不能回頭了。
看不清前面到底是什么,是鮮花,是掌聲,是成功還是失敗,但是這是一個體現自我價值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決定生存的時代。既然歷史的坐標把我定位于新知識經濟殘酷競爭的時代,也就注定了我們成才之路是不斷學會怎樣創造和努力去創造開拓的艱苦歷程。
翻閱往事,自己也是沿著追求和努力這一路執著地走過來,一路坎坷泥濘和跌跌撞撞地走過來。雖然途中難免碰到苦難和挫折的折磨,但都用血汗改寫了它們帶給我的含義。
站在2017年的門檻上,回首已經成為記憶的大學生活,如同看一場與自己無關的電影。自己改變了很多,但也收獲了不少。
正如田震所唱“每走一步都很艱難,一切都在變,無意之間回首看看,就像一瞬間,曾甘心情愿,付出所有給明天,才忽然明白并非那么簡單,就讓一切順其自然”。
對于現在擁有的一切,我珍惜,對于生活的壓力,我依然充滿信心面對一切。
如果你問我大學帶給我的是什么,我會告訴你,如果說大學生活是一場盛宴,我從中帶走的,絕非謀生知識的學習,而是在校期間培養的求知心、終生學習的習慣和思考的能力。海明威曾說:“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對我來說,那珍貴的四年,就是我的盛宴,影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