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兩年前,就聽李善友說自己天天在講顛覆式創新,其實發現自己沒有顛覆自己的已有認知體系,他深刻反省了下,決定打破自己的已有認知體系,潛心研究生物進化史相關,今天看到下面的觀點,感覺有些意思。
李善友用兩個關鍵詞重新闡釋了企業的創新和發展。一個叫側枝盲端,另一個叫內容和通道。
先說說什么叫側枝盲端,盲是盲人的盲,端是末端的端。過去認為,生物進化都是從低等生物開始,階梯式地從一個物種進化為另一個物種。但后來發現,一個物種一旦形成,永遠不會發生變化,直到走向盲端,走向滅絕。而新物種是原有物種的異端和側枝自己生長出來的,不是原有物種轉變出來的。比如魚這個物種,5億年以來都沒有太大變化,但是魚的一個側枝演變成了爬行動物,爬行動物里又有一個側枝進化出了哺乳動物。可是,爬行動物中最主流的恐龍、哺乳動物里的直立人,生存過程中都沒發生什么重大變化,直到滅絕。所以,李善友說,物種從形成到滅絕并不會變化,直到走向盲端,然后一個側枝會變成新的物種。這就是側枝盲端。
第二組關鍵詞是內容和通道。內容是看得見的,通道是看不見的,內容往往是被通道預先決定的。什么意思?比如生物進化里,所有看得見的因素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但蛋白質的演化是由看不到的基因決定的,蛋白質就是內容,基因就是通道。有人說,物種滅絕是因為物種能力下降,不能適應環境了,但事實恰恰相反:每一個物種越走到后期,能力越強,同時基因相似度也越高。而生物進化的動力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前提是個體差異,如果基因相似度也高,也就是個體一致性強,那么進化就會停止,最終走向滅絕。因此,物種被固化在原有的通道里,這才是物種滅絕的原因所在。
綜合以上兩組關鍵詞,物種要延續,就必須要打破原有通道,發展側端。李善友認為,商業上的創新和發展跟物種是一樣的。商業上的側枝盲端就是主流衰敗、異端興起。人們都喜歡在主流里,但任何一個公司,一個行業,一旦開始步入主流,也就開始衰老,沒有永遠的主流行業。大有前途的新生事物一定起源于異端。百年企業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夢。很多人讀過《基業常青》這本書,里面有18家標桿性的企業,可到現在還活著的只有IBM、惠普、索尼這三家。同樣,企業也有看得見的內容和看不見的通道,后者決定了前者。企業一旦走上主流,它的能力越來越強,管理越來越好,但這樣恰恰會把它鎖死在原有的通道里。一旦生存環境變化,通道衰亡,就會無力回天。比如諾基亞就是因為功能手機的通道突然沒有了。
所以,李善友建議,創始人要做懶螞蟻。懶螞蟻是什么意思呢?我們都知道,螞蟻是高度社會化的生物,是兵團作戰。可是他們面臨一個問題:一旦整群螞蟻數十萬、數百萬到一個地方,把資源采盡,整個螞蟻群體就會立即面臨生存絕境。但生物學家發現,螞蟻群里總有那么幾只懶惰的螞蟻,不跟隨集團行動,生物學家把它們叫作懶螞蟻。那不跟隨集體行動,它們在干嘛呢?它們會尋求其他資源空間,為螞蟻群體下一步生存作出預備性鋪墊,它們代表著螞蟻群體未來的生存方向。創始人就是要做這樣的懶螞蟻,當所有的手下都在拼命啄食的時候,你要一個人游蕩,尋找新的食物源。這就需要你不斷提升認知,發現新的通道。
而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認知模型里增加新知識。但試圖在原有的思想通道里增加信息量,不僅不會提高你的生存能力,還會把你鎖在原有通道,形成自我遮蔽,無法適應變化的環境。打破原來的邊界,換一個通道,這才是新生的力量,才是有效的學習。只有新的思想通道、新的認知模型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洞見,打開一個更大的生存時空。畢竟,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才是企業唯一重要的邊界。
不過李老師說了,這發生在資源快采盡時,懶螞蟻價值最大,我就是說首先前提是絕大部分人都在采集資源了,那么這里的創始人應該不是創業公司的創始人,而是成熟期階段的。創業公司創始人得在已有認知體系里越來越強,確保大家找到大量資源吧,找到之后公司就脫離創業期了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