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接到朋友的電話,她剛和老公吵完架,聲音里還帶著顫抖。因為丈夫喝酒晚歸,她多說了幾句,結果丈夫竟借著酒勁摔門而去,留下她獨自憂傷。
“我都是為了他好呀,他本來肝就不好,喝酒還不節制。”朋友委屈極了。最委屈的是,“他居然說我煩死了,我還不都是為了他好!”
我知道朋友正在氣頭上,沒法冷靜地聽我分析 ,一番安撫之后,待朋友冷靜下來,我問她:
“老公喝酒你最擔心的是什么呢?”
“他肝不好,搞不好會出大毛病。”
“然后呢?”
“然后還不是得我照顧他……將來萬一他先走,我怎么辦……”
朋友說著又有些哽咽了。
其實這才是她真正擔心的原因,表面上是心疼對方身體,其實心底深處是怕對方身體不好給自己造成負擔,或者將來萬一對方先走一步,自己無法面對孤獨。所謂的“我一切都是為了他好”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自己。
另一位朋友最近在為照顧癌癥晚期的老父親忙得焦頭爛額。其實他知道現在的治療已經回天乏術,父親活著痛苦多過歡樂,不過是在煎熬中等死。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也不知道這么做對不對。”其實他心底也明白,他拼命想讓父親多活幾天,說是為愛,不如說是為了圖個心安。他不敢放棄,因為他怕面對放棄治療后的愧疚 。他已經是一個成年人,內心卻藏著一個脆弱的孩子,害怕失去“靠山”。他真正不能接受的,不是父親的去世,而是內心的恐懼。
曾經在張德芬的書里看到過一句話“我們做的每件事,其實沒有一件不是為了自己。”這話說得一點都不假。
表嫂最近在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發愁,她覺得自己盡心盡力為孩子創造了一切學習的條件,已經上初中的孩子,不僅家務從來不用干,幾乎是飯來伸手衣來張口,把所有的時間都節約出來以供孩子學習。可事與愿違,侄子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起初每天晚上還坐在書桌前裝模作樣地拿本書翻翻,現在則干脆把房門一關,不許表嫂進去,甚至吃飯時間打游戲不肯到飯桌上來。放學回家的時間也越來越晚,動不動就說:“你別老管我的事!”
表嫂一說起侄子,就無比氣憤,“我一切設身處地為他想好,每天變著花樣做菜,水果切好送到他書桌前,給他報最好最貴的補習班。他真是太不聽話了!”
我搖搖頭,問表嫂:你真的設身處地為他想了嗎?
“當然,我能想到的一切,吃的喝的用的,全都給他準備好了,就為了讓他好好學習。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 ,不努力怎么行。”表嫂說得義憤填膺,唾沫橫飛。
“那你上學的時候,喜歡每天一點自由時間都沒有,甚至連削平果的時間都節約出來,只為了多點時間學習?”
“那時候當然不愿意,可我現在是過來人啊,知道社會競爭的激烈。當然要為他的將來著想。”
所謂“設身處地”并不是你作為一個過來人,穿越回過去,在別人身上彌補自己當年的遺憾 ,而是真正站到一個不知道未來,正處在當下的對方身邊去,看到他現在真的想每天生活無趣到點滴時間都用來學習,完全沒有課外生活嗎?甚至有些連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你卻要求孩子去做。比如即便你知道周末有個考試,你就能保證這一周除了工作所有時間都在復習嗎?還是你也有時會看電視放松一下?你知道不夠有營養的東西,或者明知會發胖的東西,就一定會克制不吃嗎?還是會管不住口腹之欲?那你為什么又在要求孩子必須吃各種蔬菜,不許他吃任何膨化零食呢?
所以,這世上真的極少有人能做到為對方“設身處地”,真正做到的人,反而不去要去對方要如何做好,而只是提供無限的陪伴和支持。
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常常撒的謊。就像《公民凱恩》里,凱恩為他的第二任妻子出資建了一個歌劇院,把她打造成歌星。這是多少女孩都羨慕的寵溺吧。可原來,他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即便女孩的嗓音條件根本不適合唱歌,被老師恥笑,被觀眾不齒,緊張到大量吃藥 ,他也要逼著女孩去唱歌,用金錢收買評論家,收買最好的歌劇老師,建一座獨屬于她的歌劇院。能把一個原本熱愛歌唱的人,逼到說出“難道我就是活該唱歌的嗎?”這是多恐怖的“愛”。直到女孩因為壓力過大,吃下過量鎮靜劑,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才終于逃脫“歌星”的悲慘命運。
所以妻子對他說:“你從不會讓我擁有我真正想要的東西”,然后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他。因為凱恩從頭到尾,想要的只是證明自己的對,用金錢買來別人對他的關注和認可。
這也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我們總是愛把別人的人生功課攬過來,努力做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孩子,好母親(父親),好妻子(丈夫),好朋友,好員工,好上司……其實我們都只是為了自己心安。
所以下次當對方不耐煩地抱怨“你真是煩死啦!”,先別忙著委屈,想想看,你真正擔心的到底是什么呢?你通過“關心”對方,強制對方得來的安全感都是假的,真正的心安,唯有自己能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