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玄奘之路的視頻講座,看到了不同于原有影視劇中的玄奘精神,在此簡單寫一下。
一、原來的印象
原來了解玄奘主要通過西游記和大話西游等影視劇。在西游記中,要度過種種危險去求取真經,自己沒太大的本事,有幾個厲害的徒弟,有時還會不識好歹,錯怪悟空。
這個還好,到了大話西游里面,玄奘就變成了一個婆婆媽媽的僧人。
整體來說沒有那種崇高偉岸的感覺。
二、如何正確的認識玄奘
那么真實的玄奘是什么樣的呢?
在這里就要確定我們應該從哪里去了解真實的玄奘,其實不管是西游記還是大話西游都是藝術作品,和真實性相去甚遠。
了解真實的人物應該從幾個方面去了解:
1.他的傳記《大唐三藏法師傳》
2.他寫的作品《大唐西域記》
3.他翻譯的經論:1000多卷的經論
通過以上這幾個層面的研究才能盡可能的精確,就和研究一個朝代,一個皇帝一樣。
所以結合這一點也可以反思過去自己的觀念,我只是因為接受了過去的標準,所以才產生了各種各樣固有的觀念,但根據什么標準來建立的觀念就很重要,如果依據標準都是錯的,那么一切可能都是錯的,所以對于自己,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理性的進行思維,不要不能接受新想法。
三、理想~行動~堅持
現在每年戈友會都有重走玄奘路的活動,也有各大高校參加,他們希望重走玄奘路學習玄奘的精神,并運用到現實的生活中。
而戈友會的主題為:理想~行動~堅持。
追求崇高的理想,并且真正的付諸行動,并一步步的堅持到底。
其實就是目標和行動,再加上一份堅持,這是做所有事情都需要的,所以學習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對于我們來說確實是非常必要的,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這么去做。
其實學習玄奘主要是兩大方面,一個是他為了理想的一種堅持,為了理想,舍棄所有名利,哪怕生命。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他舍命追求的理想的背后的意義,一個那么聰明的人為什么愿意舍棄所有去追求一點經書,這其實才是更值得去思考的。
四、求法的精神
求法的精神主要有4點,以下做一些展開說明。
1.勤奮好學的精神
玄奘13歲出家,原來出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經過各種面試。
玄奘13歲本來是沒有資格出家的,不過他面試時說的: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打動了面試官,獲得了出家的資格。
之后開始勤奮的修學,有了初步的基礎之后開始去找各種權威去求教,20幾歲已經很有名氣,但還是不斷的參訪,希望通達。
但學到一定程度之后,發現漢地經論翻譯的問題,開始進而去思考怎么辦,最后發起要去印度求法的愿望,14年的漢地學習,17年的印度求法之旅,10幾年的翻譯和講法,這種一步步積極求學的精神確實是非常出色的。
我可以學到什么:
從這一點上,我學到了什么呢?
首先是一種主動的態度,當自己有了一個清晰的目標,哪怕資源不是很充分,也要想盡辦法去實現它。
其次任何重大的事情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有些事情急不得,一點點去做就好了。
現在對于很多事情,我總是過于著急,結果搞得自己焦慮不說,還經常拖延,最終效果更糟糕。所以對于這些事情,不妨有個初步的規劃,把目標分解,一點點去做,不給自己過大的壓力,這樣過程和結果都會好很多。
2.為法忘軀,不要命的精神
玄奘求法是有很多風險的,一方面是政府的不允許,冒著坐牢的危險;另一方面要穿過雪山、流沙等,冒著生命的危險;還有一個方面是人為的風險,在路上會遇到強盜,在印度會遇到辯經等。
這其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讓他失去生命,但因為他有強大的信念支撐,才能一步步的堅持,寧愿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
我可以學到什么:
首先是不怕困難的堅持,類比玄奘的困難,我平常的那點工作的困難、生活的困難算什么呢?只是自己嚇唬自己而已,所以對于困難,自己之后要盡可能的打開心量,有困難解決困難就好,問題的解決和自我的提升,都需要面對一定的困境,只要能解決,就能成長,所以不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把每個對境當做成長的增上緣。
其次要盡可能的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拼命的事情: 玄奘之所以能舍命堅持,是他真的覺得這個比命更重要,那么我有沒有找到這個目標呢,其實還不算完全的確立,雖然有初步的信念,但這個信念還不夠堅定,這個時候就需要自己進一步的關照和確認,這個是力量的源泉。
最后,要為自己當下做的事情賦予大的意義,很多時候不能堅持是因為內心沒覺得那么重要,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不斷的關照,賦予他更為偉大的意義,或者是偉大目標的一部分,畢竟偉大的目標也是要有一個個小目標構成的,要想辦法把大目標落實到當下的每一步!
3.淡泊名利
在求法以前,玄奘已經獲得豐厚的供養,但舍身求法;
在高昌國,有機會做國師,不為所動,繼續前行;
在印度成為大乘的大乘天,小乘的解脫天,但仍然不忘初心,堅持回國;
回國之后,把所有的供養都布施。
我可以學到什么:
首先是不忘初心的精神,我們最開始總是會有相對純粹的初心,但走著走著很容易迷失,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隔一段時間就進行關照和思考,不要迷失了自己,方向很重要,可以智慧的調整,但不應該因為名利過多的迷失;
其次名利只是一個經歷,沒有那么重要,名利只是工具,我們的生活真正需要的金錢并沒有那么多,我們不要成為工具的奴隸;
最后作為一個人,應該超越金錢,追求一個更高的目標,否則如果只是為了吃飯而吃飯,為了睡覺而睡覺,一代代的過下去,那么和動物有什么差別?人應該是有思想,有更高目標的。
4.無我利他的精神
為了幫助更多人走出困惑,走向解脫,他花費了自己的整個生命,取經回來,一直在翻譯和講法,不顧休息和疾病,這是一種菩薩行者的精神,沒有自己,只有眾生。
這也是去除我執的很好的修行方法。放下對自我的錯誤認識和貪著,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可以學到什么:
a.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為了自己,某種意義上還是挺無趣的;
b.利他也可以自利:利他和自利并不沖突,幫人的當下自己就是開心的,助人也可以獲得自然的的回報,可能馬上也可能稍晚;
c.正是因為有那么多無我利他的人,這個世界才變得那么美好,平常我總是有著太多的抱怨,抱怨學習的壓力大,不如北京,抱怨說沒有很好的家庭條件,但實際上自己已經有了很多不錯的條件,而這背后有著很多人默默的努力,自己要知足!在每個簡單的事情背后都有著各種不簡單,對于這些自己要多一些感恩,少一份抱怨,這樣對于自己、對于別人,都是一件好事情,接納~感恩,很多情緒就可以馬上消除!
五、玄奘求法的意義【四個方面】
1.文化傳承的意義
文化一直在不知不覺影響著我們,不同的文化導致了不同的三觀、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承認,文化都一直在影響著我們。
很多時候,只靠自己思考是很難的,我們需要智慧文化的引導,不管是科學的知識,還是生命的學問。
而佛法在所有文化中,承擔著認識心性,認識真實生命的重要意義。
不了解自己,生命是沒有深度的;
不了解輪回,生命是沒有長度的。
所以玄奘的求法對于智慧文化的傳承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可以影響當代及之后無窮的生命,比如如果沒有這種文化的傳承,我應該如何認識生命呢?如果沒有這些高僧大德的傳承,我怎么可能了解佛法呢,那樣其實早就失傳了吧!?
2.精神追求的意義
佛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的了解和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讓我們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實現生命版本的升級。
如果不通過學習,我們生命的版本是比較低的,只能隨著外境流轉,條件相對好就開心,不好就不開心,而且要求越來越高。幸福的成本很高,一直被動的被選擇,被潮流推著走,不得自由。
而如果我們能通過智慧文化的學習,就可以知道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并按照真實的規律去生活,提升內在的產品品質,這樣哪怕外界的條件再差,也可以保持一個比較好的狀態,這樣就會更容易幸福,也可以對生命多一份主動的選擇。
而想做到這一點,學習到智慧的文化是前提。
3.探尋生命真相的意義
真理是道的層面,按照真正的道去生活,才能更為自在,才能獲得更好的結果。
所以了解生命真相很重要。
我們對于生命有著永恒的困惑,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就很難獲得究竟的快樂!
比如,我是誰?何為幸福?活著為什么?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等,這些是千百年來永恒的困惑,只要是人就有這些困惑,那么對于這些就需要智慧文化的引導。
4.降魔成道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有善的種子和惡的種子,我們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就看哪個更有力量,惡的種子最先傷害的往往也是我們自己。
所以想要過得更好,就需要不斷的培養善的力量,弱化惡的力量,這個過程就需要導師的引導,我們認識到每個人的佛性,但如何開發更為重要。
佛法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了希望,也給予了我們一步步的引導。
通過這幾點我可以學到什么:
a.科學不是唯一的標準,原來總是太多的信奉科學,認為科學是唯一標準,認為科學可以解決一切難題,但實際上經過實踐才發現科學更多的解決的是物質層面的問題,對于精神方面的問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精神層面對于一個人來說更為重要,如何做人更需要我學習;
b.佛法是一種智慧文化:某種程度上佛陀是一位老師,他把他發現的生命真相教導給我們,我們學習的也是他發現的那些真相,這些并不是玄乎的東西,和我們平常學習是一樣的,只不過這是生命的學問,不要把佛教搞得迷糊了;
c.只靠神拯救是不現實的:很多宗教提倡神救,但實際上我們大多數痛苦都是自己的心的投射,外境并沒有那么重要,重在我們內心的改造,只靠神救是不能改變我們的心的,還是要落實到自我的提升上;
d.尊重古人,感恩古人:原來老覺得新文化,新知識好,對于古代的文化缺乏起碼的了解和尊重,實際上很多事情并不是發展越來越好,比如一些藝術文化,中醫文化等,其實是不如古人的,要不現在學什么唐宋詩詞呢,學現在的不就好啦?
所以對古人的傳承要多一份尊重和學習,最終受益的是自己;
e.我們需要加強對如何做人的學習:原來經過了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學了很多知識,但對于做人的學問,我們需要學習的還太多,要不也不會出現很多高知識份子輕生等例子,我們少學一點高級科學可能還好,但起碼的做人學問更需要學,要不不知道怎么做父母就成為父母了,那種結果其實并不是太好;
f.我是什么比我擁有什么更重要:原來總是隨著外境的變化而情緒波動很多,然后不斷的想辦法調整外在,但實際上這種成本是很高的,不如多花時間調整內在的那顆心。
幸福并不是一種外在反應,而是一種存在,是內心品質的投射,我們的心是什么樣的,我們就會看到什么樣的世界,所以多花點時間去凈化內心是必要的和智慧的;
g.學習圣賢的品質:學習古人的智慧和品質,可以讓我們更快的成長;
h.實現生命版本的升級:我們本來是一個超級電腦,可以從容的應對各種數據,但因為塵垢等使我們的能力降低,帶不動外在,搞得很累;
那么現在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是調整外在還是修好電腦呢?當然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好電腦上,這樣才是長期發展之道,學習生命的智慧,實現版本的升級,這個是一切發展的基礎!
既然已經有了生命的存在,就不妨讓這個旅程更快樂有意義一些吧!來了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