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零花錢很少,一天大概一兩塊錢。當時一心想存著買玩具,但每每看到學校門口的關東煮都忍不住犯饞,想著要不要買一點犒賞一下自己。可惜每次看到一塊錢一串的價格,只得默默的吞口水,想著葡萄很酸,快速的走過。(這也許是我意志力強于常人的原因)其實哪里騙得了自己,關東煮我是吃過的,雖吃得不多,但味道的確沒的說。從那時起,我就對關東煮有了兩個基本的印象:好吃和貴。
今天早到了食堂,其他的菜沒得賣,只有麻辣燙。我一看,樂了——這不就是小時候的關東煮嗎?霎時間,“新仇舊恨”一下子涌上心頭。一有理,二有情,我今天非吃它個夠不可。點了好多,全是葷菜,居然才花了十一塊!等著加熱的功夫,越來越覺得之前的小攤價格坑人,那些黑心老板剝削學生,簡直不是東西!王八蛋老板黃鶴,你不是人!
半響的功夫,一碗熱騰騰的麻辣燙就端到了我的桌上。(當然,是我自己端的,學校食堂怎么可能有端飯的服務)剛開始吃的挺帶勁兒,但到后來便發現不對了。越來越覺得沒味,最后居然吃的惡心了。這也真應和了我的愿望——這輩子都吃夠了。最終也沒吃完,浪費了些許糧食。
后來我逐漸地想明白了。不論是關東煮還是麻辣燙,它終究是在賣一種體驗,一種邊際效用遞減的體驗,而并非是賴以為生的主食。假如商人把價格定的太低,短期來看,收入的確會增加,但這破壞了體驗的可持續性。長遠來看,不僅商人賺不到錢,而且顧客喪失了再次體驗這種美味的能力,可謂是雙輸。而把價格定在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均衡狀態,對大家都好。或許永遠不可能有一個精準的模型能夠概括世間萬物,但你只要親自去做,去嘗試,去體會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妙處。也許是因為類似的原因,幾百年前的朱熹老先生才說:絕知此事要躬行吧。這大約就是經濟市場的精妙之處,無論個體突發的做出什么樣的變化,市場都會有一只無形的手將他調回它應該在的位置上。當然,生態系統也是如此。正是因為這么多的預期不到的不確定因素,才使得它們變得神秘迷人,也讓我們的未來變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