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平常心,堅守平常道
文/燕趙北羽
既讀平常心,必知平常心。何謂平常心?
馬祖道一說: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經云:非凡夫行,非圣賢行,是菩薩行。人生在世,難中之難,在名在利,患得患失。在名利得失面前保持平常心,是說既能做到欣然接受而不至于得意忘形,也能做到坦然面對失去而不至于過分悲戚。當我們面對名利,也不能一味的抵觸,那也是一種掛礙的象征。一味抵觸名利,算得上一種假道。脫離了物質,思想都無法假借安身。
老子在他的《道德真經》中教育后人說:寵辱莫驚。其后學莊子也講大喜毗陽,大悲毗陰。過度悲傷會讓人神傷,過度高興也會。只是我們可能并不太會感覺到后者的存在。
西方詩人拜倫這樣闡述:真正有血性的人,絕不會乞求別人的重視,也不怕被人忽視。我們活著,是為自己而活,而不是要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每個人對于事物的追求并不相同,這個世界也沒有所謂成功的標準。成王敗寇在哲人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我們不難看到政治領袖在國內可以呼風喚雨,然而往往皈依到宗教大門之下。
平常難作,難在得失心重。煩惱何來?六根難盡。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對世界認知,世界反作用于我們。它使我們產生欲望,產生駕馭之心。一切便如此顛倒,開始執著。煩惱便于貪、嗔、癡中誕生、蔓延,越長越大,心性漸失。得則喜,失則悲。得失皆自損。另有慢、疑、不明見、不明空性、不明因果、過分執著也都是心魔產生的因素,我們且把其所有歸之于無明。無明為煩惱之源。欲去煩惱,當斷源頭。斷源頭,佛家要求我們對人生的領悟要放開,不要動心而起念,用八正道來對治我們的煩惱業障,以平常心面對萬事萬物的變化,以平等心面對一切人世變幻。
平常心法則有五,首為放下,意為去執。然若萬般皆去執,則此去執之法,便為新執法。著者解此語,言理性太重之人,念經便如同讀癡人語。過于牽強。佛家講因果,但不以因釋果,而以言定果,實為不講因果。其次為心力,心力一語,膚淺解之,何嘗不等義于執著?向善為執著,比丘王割肉飼鴿,唯恐殺生害命。再次為內省,再次為清靜,最后為看破。凡此五種,紅塵之中,何人可真得其中三昧?
安全感來自何方?非于外,而自內。緣于心。真正的安全感,來源于超脫和不爭,來源于對一切都保持著平常心態。西哲彌爾頓認為:心,乃是你活動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國,亦可將天國變成地獄。
佛家的平等,在于去分別心。于理無階級或階層可言,這是一種混沌的思維。星云大師認為:這個世界怎么改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世界,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惑,平添煩惱。不能說無理,但于人世間行走去難通行。佛理在于教化,儒家、道家亦是。然經千年面降,善與惡必相互依存。不應有無惡之善,也不應有無善之惡。善惡是混沌,還是區分?也是難定。
佛家講忍、去怒。然于人世,卻總有忍無可忍。仲尼有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必去爭長短,標準不定,長短在心。于去怒,自喜之。怒,憤怒之意,人怒則易為欺,他欺或自欺,心自難明。欲明,必應去怒。去怒而忍,則天下無難忍之事。然,有佛,必有妖祥。妖祥之禍,是否來自于佛陀之忍?不知是否自己算是理性,總離不開辯證的法門。也許辯證,讓我先入為主。去怒而忍,再讀李翱之詩,心中自生清靜之境: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一切皆在自心。心動,則萬物動。心不動,且審萬物條陳。
不喜讀佛家論世人之情。本書中言,一笑而過。佛家不講婚姻,對于男女之事,又如何理解通透?當真設若為處子,怎得合歡之美?又如童子,大講男女之情,難免貽笑。以出家人之心講凡夫俗子之情,是否有對牛彈琴之疑?大家出發點并不相同。如不對等,是否便是處于環中看環外?雖處客觀,如無由俗入圣之歷練,又如何懂得男女情事之發隱?
從佛教的因緣觀點和業報觀點來看,一切事物現象都是因為有各種內在外在的條件才能生起的。《長阿含經》說:恩愛無常,會合有離。《佛說五無反復經》:我無夫婦,譬如飛鳥,暮棲高樹,同共止宿,須臾之間,及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以食。有緣則合,無緣則離。
李元松居士認為,從涅槃的立場,來看人類的婚姻,其實婚姻當體即涅槃。從大悲的立場來看婚姻,婚姻的場所即是菩薩利生的場所。佛家的認知角度,換了一種層面。以辯證觀點去認知,走偏的可能性似乎是絕對的。
? ?《心經》說顛倒夢想,顛倒有四例顛倒,列于下:
常顛倒,即把無常當恒常。樂顛倒,認苦為樂,不思解脫和出離。我顛倒,世間本無我,世人皆有我。凈顛倒,身體無留戀,庸人自飾之。
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理想至少要有具體目標和行動步驟,屬于可以實現的愿景;而顛倒妄想則是人們心猿意馬的想象,即不可能給自己帶來真實的幸福和利益,也不可能真正的填補內心的空虛,只能徒然增添心靈的重負。話雖這樣說,然空無自性,也是佛家法門,萬法皆空,一切隨緣。每個人的慧根福祉并不相同,你又如何判斷何為顛倒,何為不顛倒?依然是無標準之言。
? ?佛家的禪,在于禪心。禪心目的在于達到禪悅。禪悅在于人們在生活中通過修持內心而實現自身的快樂。內心越是安寧、祥和,我們就越是能夠超越痛苦,戰勝恐懼。越是放松,越是平常,我們對心性的領悟就會越多越明晰。
? ?有欲望才會有恐懼。鬼是心頭想,有疑心就會生暗鬼。
? ?平常心換一種說法,可以更改為:沒什么大不了的。
以平常心指導現實生活,熄滅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佛家認為這八件事可以煽動、蠱惑人們的心,使人們原本平靜的心靈發生動搖,從而產生煩惱),以使我們的心靈恢復到寧靜祥和的狀態。
心靈寧靜祥和,也就達到了境隨心轉,而非心隨境轉。保持寧靜安祥,自得天然幸福。福在心中,心即菩薩。求福于心外,無異于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