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的波光里蕩漾過她曼妙的歌聲,絳云樓里有她研墨翻書的倩影,反清復明的起義軍里也有過她忙碌的身影。她仿佛一朵漂浮在水面上的花,不得已隨波飄蕩,不得已沾衣濕襪,縱然命運對她不公,她卻還是倔強地綻放出了別樣的光彩。
幼年時被掠到吳江為婢,她從一開始就注定得不到像其他同齡孩子一樣安穩的人生。
妙齡時墜入章臺,這里是她風塵的開始。她改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于江浙金陵之間。繁弦弄管,紙醉金迷。在迎來送往的秦樓楚館里,她的“隱”字與這里的一切都顯得格格不入。15歲時她出嫁了,得到了暫時安身的一隅。幸而周大學士很是疼愛她,日日將她抱于膝上,教她讀書學文,吟詩作對。不過好景不長,她獨受寵愛卻招來其他妻妾的嫉妒,在周某死后,柳隱被迫下堂而去,重回煙花舊地。她讀到辛棄疾的《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于是,就喚自己“如是”。后來,她又自號“影憐”,表濁世自憐之意。
秦淮八艷里她簡直就是最耀眼的一顆明珠,能歌善舞,吟詩作對,才貌雙絕,一時引得無數風流士人爭相與她交游。盡管名聲大噪一方,她始終清醒又痛苦地活著,她時而尋覓,時而張望,只想知道哪里才是她的棲身之處。她也是心氣極高的女子,既要委身于人,索性就挑一個最好的人兒。
就在她一番精挑細選后,一位名士走進了柳如是心中。22歲的柳如是女扮男裝,以“柳儒士”之名親自到錢謙益的半野堂拜訪。這樣的機智聰敏,這樣的青春活力,年過半百的錢謙益不由得心生愛意。縱使他兩鬢斑白,年老體衰,或許走一段路都要歇上一歇,錢謙益還是高興地留柳如是小住一段時間。他們共同徜徉于湖光山色,詩酒作伴,兩人也更加情投意合。
崇禎十四年,柳如是嫁給了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錢謙益。錢謙益娶柳如是后,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云樓”和“紅豆館。二人均喜讀詩書,于是不惜花重金買來藏書萬余卷置其中,夫婦二人常相與讀書論詩,烹茶夜語,過著十分恩愛的生活。
在柳如是習慣了平凡人家的茶飯生活時,命運再次給她開了個玩笑。清軍入關,崇禎皇帝自縊,錚錚鐵蹄踏進北京,無數漢人爭相逃難南下。形勢愈演愈烈,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二人在池塘前對飲作別,是時柳如是一臉慨然不平,視死如歸,但錢謙益卻沉思無語,最后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以水太冷為由有推脫之意。柳如是見狀“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硬拉住了。錢謙益又羞又愧,柳如是心有不平,她萬萬想不到平時以氣節自居的丈夫竟會如此膽小懦弱。于是錢謙益降清去北京,柳如是獨留在南京不去。
錢謙益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不過他也并未受到絕對的信任和重用,同時受柳如是的影響,半年后便稱病辭歸。順治四年,錢謙益因黃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獄,順治五年,柳如是變賣家產,四處奔走,救出了錢謙益。柳如是還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系。柳如是并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后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卻漸漸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錢謙益去世。錢謙益去世后,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如是為了保護錢謙益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享年四十六歲。
陳寅恪把柳如是譽為“女俠名姝”“文宗國士”,認為她雖然是“婉孌倚門之少女,綢繆鼓瑟之小婦”,其事跡卻令人“感泣不能自己”。王國維曾題詩“幅巾道服自權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兒太唐突,薊門朝士幾須眉?”事實上,讓人深深懷念柳如是的就是她身上的這股正氣,她的小女兒心思,她的詩情畫意都只是尋常,一個弱女子卻有著這樣的家國情懷卻著實令人震驚。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每每讀起這兩句,總有倩影在我心中,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