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目前移動端產品越來越注重碎片化用戶場景的構建和場景用戶行為數據反饋與采集的背景下,花生地鐵WIFI這樣一款具有明確使用場景和龐大用戶行為數據的產品,無疑值得研究和揣摩。
? 當然,必須言明,對于花生地鐵用戶地鐵使用場景的分析與正式用戶場景還是有不同的,據我所知,目前在地鐵上能使用Wi-Fi的城市還不多,至少北京和廣州是沒有的,而有無Wi-Fi則又是一個影響用戶使用行為的關鍵因素,地鐵Wi-Fi的普及是短期內可遇見的事情,所以,對此的分析,是非常有價值的。
1.推廣模式
? 花生地鐵wifi目前的拉新模式是讓用戶免費使用花生WIFI,不強制下載APP才能使用,只是在連接跳轉頁,顯示出一個誘導下載的H5,就目前功能而言,也沒有體現出app下載與否的差異性。另外,不管是外站的H5,還是APP內的內容瀏覽,分享按鈕,點擊并沒有出現任何跳轉,不知道是bug還是敏捷開發下的取舍,個人以為后者的可能性較大,原因如下:
1.花生地鐵Wi-Fi目前已經建立的相當高的技術和渠道壁壘,作為PM,我自然而然能想到的另一種推廣模式是綁架用戶,強制下載APP,可能再建立一套積分機制,把用戶留在APP上,這也是近兩年Wi-Fi共享軟件的主流做法,花生地鐵Wi-Fi如今的行業軟硬件積累,為什么沒有選擇這樣一種相對成熟簡單一些的商業模式,肯定是結合了地鐵這樣一個具體場景,有它自己的考慮的,我能想到的原因不外乎3種:(1)地鐵運營方的原因 (2)地鐵具體使用場景差異化的原因 (3)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別人只是想做優酷,而他們想做的是樂視,不管是什么原因,它都會選擇目前的這樣一種推廣模式。
2.目前能連接花生地鐵的線路在北上廣深繁雜的地鐵線路背景下,還相對較少,錯誤的推廣時間,不僅消耗人力物力,而且會對產品后期迭代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就像支付寶的社交化轉型一般,每一次的失敗,都會給下一次的嘗試增加數倍的難度。
? 所以綜上所述,花生地鐵目前的模式,是定位于做好前期的產品CI建立,再作為一個上層入口制定后期的成熟商業模式,而且在地鐵這樣一個使用場景里,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手機,以下兩種場景的拉新也將非常普遍:(1)用戶可以非常輕松的看見別人的手機屏幕,如果看到旁邊一個個的Wi-Fi標志,自然而然的會去嘗試著連接 (2)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養成了到哪都要看看附近局域網的用戶行為,這兩種模式的拉新成本低,且讓用戶有一種意外驚喜的初次體驗。
2.產品功能
? 從這樣的產品界面,不難看出,這還是一個處于敏捷開發,快速試錯階段的V1版軟件,但作為產品經理而言,能從這個階段開始跟蹤觀察分析該產品,從它后續的版本功能迭代去反推原因,我想一定能發現一些對于我們構建地鐵場景下的用戶行為非常有效的數據和功能。
? 這里有一個很有趣的點,?當頁面下拉時,整個title和一二級導航會變成圖2的新聞類APP滾動欄,而且該操作不可逆,因為產品還處于早期版本,所以還不知道如此設計是基于用戶行為數據反饋還是早起的經驗值,若是前者的話,確實可以佐證一些零碎場景下的用戶行為觀點。若是在后續版本跟蹤觀察中,產品增加了一些新的入口或者做了一些調整,我們都可以通過分析改動的原因,獲取有效信息,進而建立基于可靠數據的地鐵場景下的用戶行為使用模型。
? 寫這篇文章,也只是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給大家,在真實數據不易獲得的情況下,提供一個跟蹤分析產品生命周期進而得到有效模型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