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出來的怪咖爺爺把一個嚴肅的命題,做成了歡樂脫口秀。
在看到書名《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時,當即下單購買。碰到這樣歡樂兼擰巴的文字,我毫無抵抗力,非看不可。如果作者是老外就更妙了,老外作起妖來煞有介事豐富多彩,有趣的緊。這本書果然不負我的預期,照說“生命的意義”這么重大的題目,總得端著談,本書倒也掉書袋子,抖包袱式地掉,充滿喜感。作為書名的這一句,不算作者的創造,原文來自神學家萊茵霍爾德?尼布爾,“每次我剛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們就把意思改了。”作者給了個批注“你怎么現在才說。”呃!
根據介紹,該署名丹尼爾?克萊恩的作者畢業于哈佛大學哲學專業,讀完全書后,我基本信了這個介紹。書中知識肯定出自哲學專業且運用自如的資深人士之手,能把晦澀的哲學抖出一個個包袱,沒有深厚的專業學養根本做不到啊。
老外就是喜歡思考無用的東西。我覺得“生命的意義”這碼子問題,根本不需要思考,都被規定好了,小學時統一答案“實現共產主義”。到了中學后,光忙著考好大學,現在都想不起來那會兒還談不談此類話題。然后呢,上大學了就要考慮找工作,工作了要賺錢買房子,結婚生子,再然后就是怎么讓孩子上好學校、找好工作、買房子等等。世俗的需求不斷輪回,把生命塞得滿滿的,“生命的意義”這么虛無的事就算了吧。
老外好像不太操心好學校、置房產之類的,非要思考生命的意義。這個丹尼爾在考大學前夕,還沒有考慮清楚人生的目標,他不想當醫生、律師、商人等等美國的熱門行業,做了排除法后,選了哲學,指望通過專業世界觀的修習,知道如何才能活出最好的人生。
看樣子哲學也沒有瞬間發揮指點迷津的作用,導致他不停地折騰,他自述在幾個研究生院的哲學系進進出出,為了生存,他給電視游戲編寫智力問答,出搞笑題,寫喜劇段子和懸疑小說,呵呵,老外也是要為五斗米折腰的哈。
盡管作者沒有炫一下自己的研究成就,可以肯定的是他忙忙碌碌賺錢養活自己的時候,一直沒有忘了琢磨生命的意義。就這樣,到七十多歲的時候,作者翻出青少年時代的筆記本,重溫了下當年記下的格言警句,驚嘆“當我站在生命的這一頭思考時,所有的語錄無疑都讓我感到驚艷和贊嘆。那些偉大的哲學家僅僅用幾個精心斟酌的詞句,就能如此舌燦蓮花、鼓舞人心,實在令我折服。”此時的他,已經完全與自己講和了,他說“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人生的渺若塵埃與微不足道,因為生命雖若滄海一粟,卻也芥子納須彌,自成小宇宙。在這個小世界中,我們這些參與者都各有各的意義。”
哦,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具有千面女郎的屬性吧,根本沒有統一答案,也不是被規定得了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答案。電視劇《士兵突擊》里有個段子,問“為什么要更好地活著?”答“為了尋找生活的意義”再問“尋找生活的意義為了什么?”再答“為了更好滴活著”。當年每看到這一段,就笑著評價一句“真傻。”之所以笑話劇中人傻,是因為我們自以為有更正確的答案,即使不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么偉大的目標,至少也得是“為了對世界有更大的貢獻”吧,然而這真的是你認為的生命的意義嗎?還是被灌輸卻從沒有過腦子的標準答案而已?
或許正如“人各有志”一樣,不需要思考什么“生命的意義”也過得挺好,但是“比起僅僅隨波逐流地生活,深思熟慮去選擇并勇敢地擔當起自己想要的人生意義,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盈”。
看看丹尼爾這老家伙,從十幾歲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直到“站在耄耋之年的制高點回望這一生時,仍然會想要以最好的方式去安度自己的晚年。”他活的那么興致盎然,得歸功于從尋找生命的意義進階到創造生命的意義,尋尋覓覓堅持以最好的方式度過一生。
人是文化的產物,總是要受其價值觀的影響,于是乎"與政治信條和廣告標語一樣,人生哲學也會在文化中崛起和衰亡",所以"生命的意義"總是變個不停。那又何妨,盡情去追逐尋找創造,畢竟千面女郎的魅力,誰抵擋得了,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