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準備
與他人交流的重要性
看一個人,只要看他讀的書和見的人
一年看了40多本相關書籍
英語,閱讀技術文檔
看書挑剔,只看經典,認真整理出10本需要看的思維書籍。
做讀書筆記
感到焦慮不妨嘗試思考,甚至可以去理性分析和思考導致焦慮的問題本身,將其拆解,分析來源。在不知不覺中,大腦就從情緒模塊轉向推理模塊了。
重要的事優先(史蒂芬*柯維的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
多看心理學與思維的書,因為它們是夸學科的。知識分兩種,一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知識,即領域知識。二是關于我們大腦吸收知識的機制的知識,后者不妨稱為元知識。
人的性格和認識事物的框架是長期積累養成的,并且人們非常珍視自己的信念。但是一個經過時間檢驗的信念往往是靠譜的,但不總是最好的。(mene genes,how we know what isnt so)為什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是因為說只是理性上承認正確,并沒有考慮到我們每個人大腦中居住的那個非理性自我。這個自我以強大的情緒力量為動機,以習慣為己任,每時每刻都驅使著我們的行為。因為它掌握了情緒這個武器,所以我們只能時時拿它當大爺。
如何克服既有習慣?
1.承認改變習慣的難度
2主意觀察自己的行為
tip:把居住在自己內心的非理性自我當成自己的孩子(要去培養他)
對于習慣的更改,除了最重要的一日三省,還需要加上一些認知技巧。
奇特的一生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如何正視心理學
了解一門語言或框架的適用場景和不適用場景,編程范式,主要語言特性,缺陷和陷阱。
學會在紛繁的知識中抽象出那些重要的,本質的,不變的東西。
學習一個小領域時,時時把最終能寫出一篇漂亮的survey放在大腦中提醒自己。
知識經驗跨情境轉移失敗,表面的不相似性阻礙了知識的遷移運用
對付我們強大的習慣的最佳辦法是將自己認為正確的(不管是自己經歷過困難或失敗而領悟的,還是看到書上或聽到別人說的)寫下來,并常常拿出來翻看。
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并不代表你的過程就錯了??粗剡^程,而不是看重單次的結果——因為再好的過程也有可能會偶爾失利,但從長遠來統計,好的過程必然導致更好的結果。
我們都有這樣一種傾向:將失敗歸因于外界因素,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耐。(自我服務偏差)
我們太可能因為收到知識的局限性而對事物的看法產生無法消除的偏見,有時候打破這種偏見的唯一途徑就是開闊視野,多積累知識,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討論,否則就算抱著“我可能是錯的”這種信念,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證偽自己的一個猜測。
真正的理由有時候往往隱藏在意識觸及不到的地方,由我們的情緒大腦所掌控,當它引導我們的情緒大腦做出決定之后,才發個紅頭文件通知我們的理性大腦,我們的理性大腦于是便迅速而果斷地給出各種聽上去很合理的解釋,讓我們的決定和行為看上去無懈可擊。
逼著自己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看著自己寫的內容,試著進一步擴展它們,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遠,很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的努力是為了增大結果發生的幾率,而不是為了那個確定的結果。不要奢望你努力了就絕對會成功,你不能,更不要以這個理由來作為不去努力的原因,因為不去努力,那就永遠不會成功。
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專業領域技能
跨領域的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判斷與決策能力,批判性思維,表達溝通技巧
學習能力:持續學習和思考新知識
性格要素:專注,持之以恒,自省,好奇心,自信,謙卑。(相信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夠做到,不要總認為自己確信正確的就一定是正確的)
每一個知識都是一個優勢,同時又是一個束縛
如果說問題求解是一部偵探小說,那么算法只是結局而已,而思考過程才是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