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個月看了袁岳老師系列著作《趁年輕,折騰吧——青春不應被浪費》、《趁年輕,折騰吧——袁岳寫給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徘徊的你》,其實這兩本書的的內容是他平常的演講收錄進來的,多少有些重復,但無妨,重復才能使人深刻嘛。
記得很小的時候看央視,對袁岳老師稍微有那么點兒印象,后來看《贏在中國》,覺著這人面熟,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對袁岳老師進一步了解,對他的領導方式,為人處事非常認同,也就到此為止。買他的書是因為在采桐的公眾號上有推薦過,突然敏感的想到,原來袁岳老師還寫書,便開始搜集袁岳老師的書,一搜便不可收拾,原來他寫了這么多書,并且還保持每天輸出一篇文章的習慣,對他更感興趣,再細究發現袁岳老師還讀過很多學位、開咨詢公司、環游世界、做公益、燒得一手好菜,頓時感慨,令我敬佩不已!
這本書我認為屬于大學生必讀書籍,每一名大學生都應該人手一本。書中主要以大學生活、人情事故、興趣愛好、折騰精神、公益實踐等幾個主題展開,袁岳老師在書中會用相當多的例子、故事來說明一個概念,使你充分理解,足以證明他的閱歷之豐富,文字功底了得,改變了我當下很多思維模式及行為習慣,其中有很多個“點”都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獲益非淺。
這兩本書中,對我啟發比較大的一些思想概念如下:
先行投入:在既得利益前便先付出,這會使別人產生社會債務,變得不好意思,當你有事求助時,他便會挺身而出。比如袁岳老師平常請學生吃飯,期末的時候學生給老師打分全部都是高分。
眼里有活:主動找到能做的事情。袁岳的母親曾經對他說過:“小孩子眼睛里一定要有活,不要老等別人招呼。”所以他從小就做家務,下地,看到別人家里臟了主動拖地。
動力定型:指某個動作達到一定的頻率,形成下意識的行為,穩定的習慣和能力。比如“抖腿”、“二郎腿”、“領導附稿講話”等。
愛好極致:保持好奇心,勇敢體驗未知的事物,體驗事物越多,越明白自己喜歡什么,找到自己的愛好將其研究到極致。比如袁岳老師從釣魚到識魚,從吃貨到廚師級做菜,都是由業余慢慢積累變得專業。
學生干部:大學與職場差距很大,如果一味的故步自封,會使自己失去很多機會。所以袁岳老師提倡大學生在校期間一定要爭取做學生干部或者社團領都人,要經常參加活動,組織活動, 要通過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使自己提前適應職場上的某些規則與技能,幾年的積累在社會上很受用。
折騰精神:袁岳老師說能夠創業成功的人大部分都屬于非常能折騰的,不安份,不畏懼,不服輸。我們不應該讓自己活的太安逸,就像書中所說:“年紀輕輕的就不想折騰了怎么行呢?一個20歲的年輕人和80歲的人的區別就在于能折騰。”比如灰太狼、騎行去西藏、環游世界等案例。
不確定性: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敢做某事都是由于不確定性,比如:男孩跟女孩表白,兩人談戀愛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女孩還沒有答應,對于男孩來說這就是一個不確定的事情,那么男孩就要繼續投入。這種想做但不知道最終能否做成的事情,我們就要勇敢的去嘗試,不要只是空想,先做了再回頭看。隨著不斷的嘗試,面對過很多不確定事件并能夠取得成功時,那么會逐漸提高你對不確定事件的掌控力,這時你將進步巨大。
陌生人脈:成功的人的生意幾乎沒有是做給熟人的,所以你要認識到陌生人的作用。其實我們平時要多鍛煉與陌生人結交的能力,要勇敢的給別人搭話,不要害羞不要害怕,經常鍛煉你便會習慣。我們傳統的教育都是告訴我們“熟人才好”,“熟人好辦事”,都在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社會好復雜”,“壞人太多”等等。從淺意識里人們便會對陌生人產生一種抵觸。
溝通帶刺:袁岳老師說:“說話除了表面直接意思之外,如果包含著另外一層情緒性的負面意思,而且還隱藏著。”那么就是我們說的“刺兒”了。要刻意避免這種講話方式。
公益實踐:有助于搭建社會關系,公益的幫助對象一般都是普通人與陌生人,在參與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時候,你認識的第一個人就是你的同事。而你做志愿者還會有你的受助人,這樣你就會多出一重新的社會關系,積累人脈。
場景體驗:體驗過的場景越多,你便會越來越從容,做選擇的準確率也會越高。多數的恐懼都是來源于從來沒有接觸過,所謂的情商低就是“在不同場景下的反應能力,見識少,體驗過的場景少,在某些未知的場景反應遲鈍,或者不知如何反應。”
小結:成功之人必有過人之處,感悟頗多,還需反復翻閱,細細消化,認真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