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朔鈺
作業:? ? 慧枚
一、復課篇
1.對于人的成長,需要謙虛的態度。
2.證初果的條件是:破疑,破身見,破戒進取。
3.對老師的抉擇:以能力為導向擇師,能力也可能成為束縛。能穿透表象看到本質,說的是覺力。在覺力的基礎上,開發能力,能事半功倍,擇具備傳授覺力和能力的老師。
4.學習的自察:a.清楚自己的目標;
? ? ? ? ? ? ? ? ? ? ? ? ? b.清楚自己目前的階段;
? ? ? ? ? ? ? ? ? ? ? ? ? c.清楚自己離目標有多大的差距。
5.學習的小方法:凡涉及到名詞解釋,自己精確地掌握,身心揣摩,身心驗證,理論的高度決定實踐的深度。
二、重點篇。
1.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需要基于內因環境和外緣環境綜合考慮。通過阿難尊者和舍利弗尊者的交流,可以分析當時的現場環境,可能是有分量有傾向愛修行的修行人在場。阿難尊者處理世尊的內務,舍利弗尊者打理外務,在都比較繁忙的基礎上,有了這場鄭重的交流對話,透過這個現象,可以看到尊者的慈悲。
2.回答問題,通過判斷是否有共識,回答"此是無記"還是詳細解答。在有共識的基礎上,可以加快速度,幫助學人在前輩的肩膀上,快速提高認知。如果沒有共識,可能會相互排斥。需要認識到"我"具有排他性,有驕慢自負的成分,客觀地認識自己,通過內心真正的謙虛,謙卑來修正。
3.但凡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會珍惜。當你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在眼前的時候,無論當時是有利還是不利的環境,都要立刻緊緊抓住。活在當下,認真地對待當下的所有事情,尊重因緣,隨順因緣。有人對你好的時候,當加倍珍惜。
4.界定慈悲與慈善。給乞丐一個饅頭是慈善,告訴乞丐如何獲得一個饅頭是慈悲,如果一位經理能放下身段,去教會乞丐獲得一個饅頭,他也正在慢慢放下"我"的意識。
5.自利與利他。
自我約束能力強的人可以選擇利他模式,通過利他,教授他人,反觀自己,看到"我見",認識到自己的邊界。(當你無法判斷到底是自我價值感滿足的修行,還是世尊定義下的修行,界限模糊,通過利他,通過碰撞,去認識這個界限)。
自我約束能力差的人可以選擇自利模式,先把知識學扎實,思想上自立起來。
課堂總結:營造一份有利于大眾學習地氛圍,穿透現象才能看到本質,看到本質才能拿捏有度,拿捏有度才能自在,自在才能灑脫,灑脫生命才有意義。
學會突破現象看本質需要標準,標準依真理而抉擇,抉擇傳授覺力和能力的老師。基于個體的特質,選擇自利還是利他的模式,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邊界。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不會錯過任何精彩。
三、體會篇
簡·奧斯汀的作品《傲慢與偏見》,塑造了外在傲慢的達西和實際具有偏見的伊麗莎白,通過細節合理的布局,一層層推進,發現真實富有愛心的達西,伊麗莎白認識到自己的偏見,同時達西自己也認識到自己的傲慢。
人往往可能同時存在傲慢與偏見,只是自己認識不到,總以為自己是對的。
關于事情的本質,腦中小時候的一件事情就冒出來。時間拉回到20年前,約莫8歲的時候,大我4歲的表姐跟朋友一起玩跳皮筋,沒有叫我一塊參與。當時一種強烈的念頭是,要去拿一個剪刀剪斷她們的皮筋。其實我想要的是跟她們一起玩,這個想法被憤怒,委屈的情緒所蒙蔽,導致當時的意識是,不帶我玩那就所有人都不要玩好了。
對于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想必是做過蠻多,只是記性不好,很多事情想不起來。目前能隱約地認識到自己,真切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繼續學習,慢慢修正。保持謙虛的態度,目前已經開始在踐行。感恩老師,感恩同學們,如果在未來的日子里,發現有態度不好的地方,請一定記得提醒一下,多謝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