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249經
舍利弗與阿難兩位尊者提問的態度和方式,值得我們仔細揣摩。
啟發式的疑問與反問,讓回答者形成良好的自尋答案模式。
問什么“問題”,得什么“結果”。
1、五濁惡世,五濁的浮沉,“我們的社會現象”
(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層次里,向上攀比、向下鄙視,一方面自卑不已,一方面傲慢不已。三體中有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在一條無限長的直線上,在任何一點你看向兩邊,都是正無窮和負無窮,也就是說,無論你多厲害或者多悲催,總有比你好與壞人。這說明一定要去掉鄙視,從鄙視鏈中解脫出來。這解脫的方法就是“謙卑”,放下無知的傲慢。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沒有一卦全好,也沒有一卦全壞,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謙卦。佛家中的“空”,戒律上第一個要做到的就是謙虛。
2、擇法眼與擇師眼
以能力為導向:以利益為判斷標準,容易掉入“我見”陷阱。
以覺力為導向:以見地為判斷標準,學習過程中更易看到事物的本質。
善知識VS善知識的載體
如何判斷和選擇?
首先,以自身的階段為基準。判斷所處的階段,明確自我的邊界與框架。
其次,清楚認知自己的目標,“因”上努力。
最后,達成目標的路徑是否明確,應該選擇哪種方式去達成。
3、何為四果?
阿羅漢有四個階級:初果、二果、三果與四果。
* 初果阿羅漢又叫須陀洹果,是羅漢的初步。證得初果的羅漢,生死還未了,故叫見道位。須陀洹是梵語,譯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六塵即是色、聲、香、味、觸、法。色塵:證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塵,他有一種定力,無論再好的美色當前,他也不動心。
* 二果阿羅漢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語,譯為‘一來’,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則還要一生天上,二來人間,故二果是一來果。初果則還要受七番生死。
* 三果阿羅漢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語,譯為‘不來’,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見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羅漢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習,了盡生死。但四果只斷了‘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還未了。
* 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他的神通變化是不可思議的,微妙難言的境界。他有五眼六通,又可踴身到虛空中走路、翻觔斗。他可以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上邊出水,下邊出火。總之,在虛空里他可以有十八變神通。因為四果阿羅漢有神通的關系,所以在佛教里就列為四圣之一:佛、菩薩、緣覺、聲聞。
現以初果為修行的階段性目標,破疑,破身見,破戒禁取。
破疑:懷疑自己修行的方法,不能判斷自己的選擇正確與否。
六祖慧能:“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破身見:認為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其實并沒有一個實在的我。
身體只不過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加上因緣法(各種各樣的條件組成),這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在處于一個生生滅滅的狀態。
破戒禁取:對行持、戒律、生活的條規,抱著不正確的目標。
不正確的方法滅苦,生活在迷信之中,在錯誤的因果觀中過日子。
所以,對概念的定義精準,判斷、揣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思考的深度。見地是我們的“立腳點”,同時也是我們覺力的基礎。所以,在圣賢的肩膀上建立我們的正見顯得舉足輕重。理論的高度決定實踐的高度。
有意識地區提高自身的能力與覺力,站在正見的高度去生活與修行。
4、持證上崗,先覺后能。
有法:看清事物的本質——拿捏有度——大灑脫
無法:執迷于現象本身——束縛與被束縛
現象→本質:判斷標準+局限性+真理是否被驗證過。
5、尊者之間的問答:外緣 + 內因。
交流的基礎:對話的傾向——共識(具有方向性),方向一致時互利。反之,則內耗。
對比驗證舍利弗與阿難兩尊者之間的回答與阿?羅度與外道之間的回答的差異。一“簡”一“詳”。
6、慈善與慈悲
慈善:授人予“魚”,有我。
慈悲:授人予“漁”,營造大環境——利他。(兩尊者的回答給予第三方一個觀察學習的視野)
7、修行?
佛陀定義的修行——正見
自我滿足感的修行——我見
8、自利與利他
但凡考慮問題隱含的前提、假設、含義和后果。
自利與利他的前提是個體特質,也就是根據自身的狀況。
是否有自我約束力是判斷自利還是利他的前提條件。
假設有自我約束力,能夠認識全貌,那么可以嘗試去利他,驗證自我的邊界。
反之若無,那么先培養自我約束力。
我的理解就是自己做飯自己吃,做得好吃,尚且有條件,就和大家一起吃。
覺悟,自利利他
9、自省
價值判斷如何,態度是否誠懇認真,當下發生事件內因外緣如何,自己生活是否端正。
感恩各位師兄,慶幸修行路上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