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自《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第二章中的段落。以下是原文:
那么,為什么要把列清單的過程也作為讀書方法的一部分來說明呢?理由之一,就是要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的意識。
列出讀書清單--在書店確認--購買
遵循這樣的步驟入手書籍,就不得不意識到自己“為什么要讀這本書”了,通過在清單上書寫這一動作,可以確認自己此次讀書的目的。比如購買小說或紀實作品時,會考慮是為了享受故事、玩味文章、沉浸在作品的氣氛中、了解本書的作家還是為了分析最近一段時間的文學走向;比如購買商業書籍時,則會考慮是為了要以后運用到工作或者興趣愛好中、方便傳授給他人、提高自身涵養還是為了能夠立即付諸實踐。
像這樣帶著理由去讀書的意識,也會影響閱讀速度。
如果是上司指示你去讀的一本書,那么大致地瀏覽一下、了解大體內容,只要能回復“”“我度過了”就足夠了。相反,如果一本書可以解決自己一直煩惱的問題,或是它的主題讓自己非常感興趣,那么就可以多花點時間,踏踏實實地閱讀了。
通過記錄掌握選書主動權
制作購書清單的第二個理由就是,它能幫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仔細想想,我們之所以會買些根本不讀的書,根本原因就是沖動購買。總是想著“這本書或許有用”“這方面的的知識一定要有啊”,不知不覺就拿起書走向了收銀臺。
這個時候不應該過于沖動,要仔細確認“我是不是真的想讀”。特別是對待暢銷書的時候,更應該問問自己為什么非讀這本不可。可是,如果毫無計劃地站在書店的書架前,很容易就會失去判斷力,無法冷靜選購。
為了能夠更有主動性地選擇書籍,重要的事前一定要做好計劃。即使是確認過目標書籍后決定不買,而是帶走了放在旁邊的某本書,也比一開始就沒有目的性地購買好多了。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購書清單不只是單純的“購物備忘錄”,而是為了促進主管購書的矯正裝置。
列購書清單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在不斷列表的同時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I? 重述原文
新年伊始,你是不是也這樣頭腦發熱一般信誓旦旦的嚷嚷著,我今年要讀30本書,要寫30篇讀書筆記。于是乎,沖到書店一陣狂掃,這個書名不錯,買;這本書好像聽誰提起過,買;這不是最近大家都說的那本書嘛,買。不到一個小時,你就決定了一年要看的書,興奮的付賬搬回家,之后是心血來潮的兩三周,然后就是無限期的堆在角落里蒙灰。
一年結束,給自己的理由是,太忙了,有些書不太適合自己。我想說,其實這也是一種敗家啊。
如何避免沖動買書,購書清單來幫你。
購書清單讓你知道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購書清單幫你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購書清單看清你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為什么要讀這本書,這是我們在購買書籍時的第一個問題。僅僅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每年都在看書,還是想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
而在列購書清單時,你肯定是因為某一方面的原因才會將這本書記錄在你的清單中。
我需要讀《拖延心理學》,來了解和治愈我的拖延癥。
如何有效的的進行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我想要買的書。
《活著》會讓我明白生活本就不易,沒有那么多時間來矯情。
每一次對書單的添加與刪除都是你的一次鄭重考慮。
經過這些深度思考,你就會知道自己為什么需要這本書,是什么原因去購買這本書。不再是大腦中對書籍名稱和內容的模糊概念,也不再是別人偶爾的一個聲音。
而購書清單也讓你清楚的認識到,我需要從這本書中得到什么,學到什么。
看清自己的需求,有針對的去讀,去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A1? 聯系經驗
我就是那種買了,然后就沒然后的人。說起來可笑,我讀書是因為別人在讀書。我關注的某個論壇,里面有個讀書會,每次發文是18年的讀書清單大公開、時間過半,我們又在讀書路上越走越遠。這些文章看的我每次都是熱血沸騰,感覺不讀幾本書,都對不起自己。
于是我會在她們的購書清單里,挑選一些來買,興致盎然之后就是敗家的開始。每每看到家里那些連包裝都沒拆開的書,就恨不得抽自己幾個耳光。但是下一年再看到這些雞湯文,就又周而復始了。
A2? 規劃運用
重新再審視自己的行為,發現每次的剁手都是很隨意的買買買,沒有什么購書清單,有的只是滿腔熱血。
為了防止沖動購買,我將開始自己的購書清單之路。
深度思考為何要讀書
著名主持人汪涵說:“我希望達到一種溫和的狀態,執禮相待,動之以情。只有看書學習,讓自己的大腦變成電腦,才能抓住機會。”
三毛女士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可見,不同的人對讀書有自己不同的目的,那么我呢?只是因為看見別人讀書而讀書嗎?這種行為不僅愚蠢而且毫無意義。
我需要讀書,讀工作相關的書是為了提高工作能力。讀安靜優雅的書是為了驅趕內心的煩躁與焦慮。讀關于寫作的書是為了更好的提筆書寫。
不人云亦云,活出自己,身在凡塵,心如明鏡。
清楚明確想要讀的書
弗蘭西斯·培根說:“有些書可供一賞,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有的書只要讀讀其中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
讀書要明確自己要讀什么書,是理財類的,還是情感類的。現在市面上有太多的書,想要讀完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有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性的讀。
不盲目跟從,也不隨遇而買。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生活的正確態度。
讀書需求要搞清主次
哈佛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人的差別在于業余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于晚上 8 點到 10 點之間。每晚抽出 2 個小時用來閱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義的討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后,成功會向你招手。
讀書亦然,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才是讀書最終的目的。
余華說:“一個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經歷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40年就經歷了。
所以,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看太多的書,我們需要的是效率,是得到,是結果。
我們不斷的讀書,不斷的學習,是為了動起來。自行車騎起來就穩定了,而我們動起來才能穩定。否則就是溫水煮青蛙。
有時候我們想當然的以為自己在讀書就夠了。殊不知,你的讀書只是在欺騙你自己而已。
讀書清單的收集不僅是自我思考,自我選擇的結果,也是認真讀書的使然。不欺己不欺人,方是讀書的本。
快速閱讀有感:快速閱讀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要求讀者必須有百分之百的專注力。否則,讀過后,就會覺得不知所云,不得不返回去再讀一遍。
這也說明快速閱讀可以鍛煉我們的專注力。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快速閱讀上有所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