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誰、你的朋友是誰、你的父母是誰、你的孩子是誰,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誰。
①
教育孩子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
上個星期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去采訪了一所學校的校長。采訪的照片在朋友圈被轉發點贊。留言里,褒獎或不屑的都有,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所以我做了個統計的回復:重要的不是你采訪到的是誰,重要的是你是誰。
這次采訪也驗證了我堅持的教育理念:
A. 從小和孩子一起閱讀的習慣,應該堅持
但我想補充的是,這個閱讀,不是說你刻意計算給孩子讀了多少本書、講了多少個故事,而是經過早期的引導,讓孩子自己真正愛上閱讀、打開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欲。
B. 從小和孩子一起運動的習慣,應該堅持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因為近幾年自己比較喜歡偏靜,連運動的傾向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能和男生一起踢足球打籃球,到近幾年只做做瑜伽和堅持步行。而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主要養育人的影響。
C.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和創造想象的習慣,應該堅持
比如:當幼兒園布置一個手工作業的時候,孩子不會做來求助你幫他做,我一定會堅持讓他自己先試試看;或者當孩子需要交一份畫畫作品時,我告訴小子你可以把你看到的和你腦子里所想的用你的筆和畫來盡情展示出來。
D.允許孩子犯錯、適當吃苦的習慣,應該堅持
比如:孩子端著自己吃完飯的碗筷拿去廚房時,不小心摔碎了,要讓他知道是自己沒拿好,而不是因為他還小;當暴雨天氣的時候,不會允許孩子請假在家不去學校。
教育,看似兩個字,落到實處真的是方方面面的細節。
②請不要拿你的“前任”說事
昨天在加班。午休時收到了這樣一條微信:對了,請問你現在是什么職業?
我有點丈二摸不著頭腦。出于禮貌,我回答了對方。然后對方又問:你認識我嗎?你看來不認識我,百度嘍
我覺得沒有必要再對話下去。
不是所有人都認識你,哪怕你再有名。更何況,好漢不提當年勇。大師不問出處,名人不炫父母。
③
無用的和有用的,都可以留給你的孩子
說到我的工作,我的先生其實一直不怎么贊同,當然也不反對。他不贊同的原因很簡單:真正做教育的人都不賺錢。他不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你喜歡,你喜歡就好。
我們倆在這方面的看法還是不謀而合的。換句話說,沒有他和家這兩個堅強的后盾,我也會為生計所迫。好歹現在,我還能做點“非實體經濟”的事。
他一直說,討了個老婆,別的不會,就是個詩詞歌賦的窮書生。一開始我還有點不高興,覺得被輕視了。后來也承認,一個家里不能所有人都活在精神世界里,我應該慶幸我們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分工很到位。
我們倆也會分別傳遞給孩子“有用”和“無用”的東西,但不管怎么教,都不刻意,不是為了結果而做的過程,而是做了過程才有結果。
④
別人的成就,請別掛在你的嘴邊
“他是我以前的校長”在同一個星期里,我聽到兩個人說這句話。
這也許就是一個名字的影響力吧。人們有意或無意間都會想把自己和名人做某種聯系。生活中有更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很多生意人喜歡在社交場合談到自己的某個朋友是做什么的、自己的父母或者另一半在哪里高就,自己的孩子現在在哪個名校就讀等等。
但有時候我們確實不是故意的。因為當我們談到自己的伴侶或偶像時,難免會因為欣賞或彼此吸引而談及對方的優點,也會因為個人情緒而說一些負面的看法。這種不經意的行為,有時候往往會被不熟悉的人誤解,認為你是一個過于高調或浮躁的人。
但一個人對家人的任何態度與評價,都有可能被聯系到你自己身上。
⑤
你是媽媽,但也別忘了你自己
自從生下小子以后,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好像女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后,都變成了某某孩子的媽媽,自己原本的名字逐漸被模糊。爸爸們雖然也有類似的情況,但相對要少一些。我自己在寫每篇文章署名的時候,也習慣性地用思成媽媽這個名字。
當然,對學校里的老師來說無可避免,因為老師們都是記學生為主,在學生名字后面加個爸爸媽媽比記父母名字來的現實一些,方便很多。但習慣往往透露著潛意識。
如果女人的精神上過分依賴于丈夫和孩子中的任何一方,對你、對整個家庭長遠來說,都不是什么好事。要提醒自己:你還是你,孩子是孩子,孩子的父親是孩子的父親。你們3個人是一家人,也是彼此獨立的。不要什么事情都綁在一起。
因為很多孩子成人以后表示:一輩子都活在父母的牽絆和道德綁架下,活得很辛苦,從來沒有活出過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很多父母年邁以后表示:一輩子都在為另一半或兒女付出,如今老了卻發現養兒防老根本就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