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書前我們得先了解一個詞—心流,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偶然出現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事情完成后會有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作者更是用幸福來描繪這種狀態。本書的正文前有好幾篇序,每一篇都寫的很精彩,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更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不寫感悟,謹以本書提出幾點自己的疑惑。
一、沉浸過程還是注重結果
焊接工柯拉瑪喜歡他的工作,他不覺得這份工作枯燥無味,反而在工作的過程中找到了樂趣。他不想升遷,懼怕管理,他對他感興趣的一切都充滿熱情,他會在簡潔的房子旁自制他喜歡的彩虹。這么一看,柯拉瑪是個極其享受過程的人,認真高效的工作并不是為了升遷與更多的金錢。他不關注這件事帶來的影響,他沉浸于工作這個過程,可是這可以說結果不重要嗎?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多名科學家研制兩彈的時候,他們的過程可以說是艱難無比,但也精彩萬分,他們也許也曾沉浸于那個過程中,但他們清楚他們要的是結果。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過程和結果也是因人而異的??墒切牧鞯降资莾A向于過程,還是傾向于結果呢?
二、刻意練習和心流體驗
本書作者契克森米哈賴雖然沒有否認刻意練習可以達到心流體驗,但是持了懷疑的態度。也有其他學者認為心流是體驗,刻意練習是行為,心流的本質是令人沉醉的,而刻意練習卻是枯燥乏味的??墒蔷湍骋豁椉寄軄碚f,如果沒有提前的刻意練習,那么我們就不能掌握這項技能,相應的我們就不能在這項技能上體會心流,畢竟在一項不會操作的技能上。我們怎么沉浸其中,那這樣是不是就可以說刻意練習是前提呢?每一次的枯燥乏味最終也會沉迷其中呢?
三、功成名就還是碌碌無為
“E女士”沒有浪費過自己人生的任何一分鐘,她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有學識,有地位,可以說“E女士”是一個成功人士。而芮亞應該是和“E女士”完全相反的人,他是一個流浪漢。靠著慈善機構的救濟餐維生,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完全不同的兩個人,都有心流體驗。由此引見,不管是功成名就還是碌碌無為都是會幸福的。可是為何幸福還是如此難求,我覺得是時間造成的,沉浸心流體驗會忘卻時間,可是人的一天之中又各有規劃,那么體驗心流是不是得刻意留出時間呢?如果需要這么做的話,那么又能感受到“心流”體驗嗎?
四、利用苦難和與苦難共處
面對苦難時,人們做法就那么幾種。有的屈服于苦難一蹶不振,有的奮起反抗利用苦難闖出一番新的天地,也有的把苦難當作命中注定,繼續向前。
作為旁觀者,總是希望那些苦難者可以重整旗鼓??墒菍Ξ斒氯藖碚f,跨過苦難是很艱難的。這也是為什么世界這么大,像貝多芬、霍金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而像范進、祥林嫂這樣的人卻很多。面對苦難還有一類人,那就是像《活著》里的福貴,《草民》里的曹操。他們平凡又普通,可是對待苦難,他們依舊平凡的活著。他們與苦難共外,也傷心也難過,但是依舊在向前。
拋開屈服于苦難那類人不說,那么剩下的兩類人是否都有心流體驗呢?我相信利用苦難那一類人肯定是有的,那么。那些與苦難共處的人有嗎?對此,我覺得是有的,不然他們應該是不能繼續向前的。
能做到前者的人是極少的,大多數人還是屬于后者的。雖然他們平凡,可平凡才是常態。那么,就“心流”體驗而言,是否會因前者體驗的次數多而推崇,后者體驗次數少從而成為備選嗎?
以上的問題也許很好解答,答案也許會各有不同,但是我相信那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關于心理學我了解的不多,但是關于生活,相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體會?;蛟S當下的選擇不是最優選,但是自己覺得好那就是最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