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874萬人,增量、增幅均為近年之最。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面臨較大壓力。
一場不期而遇的新冠疫情給今年的畢業生就業究竟帶來了多少影響?我們怎樣創造條件讓大學生順利步入職場,開啟人生逐夢之旅?畢業生如何才能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據教育部官網消息,為全力做好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更實舉措對沖疫情影響,教育部、人社部、共青團中央等6部門和單位共同實施 “百日沖刺”行動。
據介紹,教育部已經安排碩士研究生擴大招生規模18.9萬、普通專升本擴招32.2萬。目前,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在第二學士學位進行擴招。
據了解,第二學位即獲得第一個學位后,通過參加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獲得第二個學位的考試(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高考等)后,修習第二學歷的課程學分修滿、并通過在主考院校論文答辯合格,即可獲得由主考院校頒發的畢業證,學位英語通過,達到主考院校授予學位要求,即可獲得由主考院校頒發的學士學位證。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規模創歷史新高。往年的三四月份,正是找工作的關鍵時刻,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現場招聘會開不了,勞動力市場需求減少,給高校畢業生求職帶來困難。對此,各地各部門相繼出臺措施,開拓渠道,為畢業生早就業就好業創造條件。
多個專項行動將重點組織開展:
充實基層專項計劃行動。“特崗教師”計劃將增加招募規模5000人,今年招募規模將達到10.5萬。適當擴大“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中央基層項目實施規模。將招收40多萬畢業生補充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隊伍,采取“先上崗、再考證”的舉措,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配備。
事業單位空缺崗位將主要用于專項招聘高校畢業生,包括擇業期內未落實工作單位的畢業生。
擴大畢業生參軍入伍行動。今年將加大力度推進精準征兵、精準動員,進一步落實好畢業生參軍入伍的優惠政策。
大力開拓科研、社區、醫療等基層崗位行動。努力開發適合畢業生的科研助理崗位。有關部門將推動全國城鄉社區和基層衛生部門新增崗位優先招錄畢業生。
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特崗計劃”等項目,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到現代農業、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就業創業;招錄更多人到急需教師的高中和幼兒園任教。
推進企業穩崗擴就業行動。國有企業今明兩年將連續擴大高校畢業生招聘規模。有關部門將落實一次性補貼、返還失業保險等優惠政策,鼓勵中小微企業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
國家將對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生予以補貼,明確要求國有企業連續兩年擴大招聘畢業生規模,通過擴大基層就業規模、招生入伍規模、就業見習規模、適當延遲錄用接收等多方面措施積極創造就業崗位。
持續開展網上就業服務行動。進一步開展好“24365校園網絡招聘服務”、“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央企“抗疫穩崗擴就業”“國聘行動”“千校萬崗”線上招聘會等,為企業和畢業生提供全天候不斷線、不打烊的就業服務。同時,在高校開學后,有序恢復校園現場招聘活動。
推出450余門線上就業創業精品課程和就業網站信息,鼓勵精準推送、網上面試、網上簽約。3月20日,教育部大學生就業網(新職業網)正式推出網上簽約平臺。此外,各高校近期日均舉辦各級各類網絡招聘活動2000余場,3月已累計舉辦7萬場不同類型的招聘活動。
推進創業帶動就業行動。實施高校畢業生創業支持計劃,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辦好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引領大學生投身“雙創”。
雙創”示范基地、孵化
器等發展,增加大學生就業創業機會。鼓勵國家科研項目聘用高校畢業生擔任科研助理或輔助人員,其勞務費用和有關社保補助按規定從項目經費中列支。消除障礙,為多種形式創業和靈活就業松綁。
開展重點幫扶支持湖北行動。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中央+地方”促進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十個一批”政策,將實現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就業創業“一幫一”行動的全覆蓋。
湖北省事業單位可以面向湖北省高校畢業生或湖北籍高校畢業生開展專項招聘。尤其是艱苦邊遠地區鄉鎮事業單位招聘本科以上高校畢業生、縣級事業單位招聘碩士以上高校畢業生,以及招聘行業、崗位、脫貧攻堅急需緊缺專業高校畢業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面試、直接考察的方式公開招聘;可以根據應聘人員報名、專業分布等情況適當降低開考比例,或不設開考比例,劃定成績合格線。
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對全國建檔立卡家庭畢業生、52個未摘帽貧困縣畢業生,將實行分類幫扶和“一人一策”動態服務。設立“建檔立卡家庭貧困生專升本專項計劃”,單獨進行錄取。
狠抓責任落實行動。將畢業生就業納入對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督導考核內容,高校要落實“一把手”工程,發動全國5萬余名畢業班輔導員,逐一壓實責任,同時讓更多的專業教師都行動起來,群策群力幫助畢業生順利畢業、盡早就業。
疫情給今年的畢業生就業究竟帶來了多少影響?如何創造條件讓大學生順利步入職場,開啟人生逐夢之旅?畢業生如何才能把握機遇,逆風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