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念書的時候,每次回家,剛放下書包坐到沙發上,第一時間接到的就是姥姥遞過來的溫水和那幾句熟到不能再熟的問候,“回來了?今天學習累吧?”或者“今天天氣熱吧,快喝口水,吃個水果。”
每次和姥姥的溫水一起遞過來的,還有米香和陣陣菜香。
姥姥算準了我到家的時間,提前就思量好做什么菜,并利用整個下午的時間淘米、擇菜、洗菜、做菜,等我到家,飯菜也差不多做好了。
從小學開始,初中、高中再到大學,這套流程一直保持著,久而久之就被我當成了習慣。那個時候,只覺得回家就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是件多么稀松平常的事兒。
2
對于做飯,姥姥從不馬虎,她會在前一天夜里想好第二天的菜,然后第二天變著花樣兒做給我們吃。
“孩子念書費腦子,所以我得多做點兒好的給孩子吃。”這是那時姥姥常掛嘴邊的話。
自我記事起就知道姥姥不愛吃魚,聽姥姥后來對我說是因為她年輕時家里吃魚吃傷了,所以對魚有很大抵觸,和姥爺結婚后他倆還一度分著兩口鍋做飯,就怕沾到魚腥味。后來姥姥雖然對魚腥味不再那么夸張,但她卻也是再也沒吃過魚。
姥姥不吃魚,但姥姥做魚十分好吃,無論紅燒魚、清蒸魚還是煎魚,只要是姥姥做的就非常好吃,家里其他人對姥姥的手藝也是贊不絕口,“別看我老伴兒不吃魚,但做魚的手藝是一流呀。”姥爺評價到。
相比吃魚,我最愛吃姥姥燉的酸菜。酸菜是我們家自己用水缸積的,味道不比外面的酸,姥姥將它與肉片和粉條混在一起,放少量油,小火慢燉兩個小時。出鍋后的湯很清亮,伴著酸菜本身的微黃和慢燉之后菜、肉、粉條融合的濃郁香氣,吃的時候再淋些辣椒油,入口時的酸辣味道,清爽不粘不膩,這種味道在外面是吃不到的。
除了燉菜,姥姥做其它菜也很在行,她可以將苦瓜炒到不那么苦,可以將春餅搟到無棱角,也可以將豬蹄煮到爛熟相當……
當然以上那些相信每一家都會做,但在外面吃飯越久就越想念家里的味道,或許在我們每個人心里,家人做的飯永遠是最香的。
3
大學畢業后,我留在學校所在的城市和一個同學一起租房,我們為各自的前程努力奮斗,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離家在外的我們,自然也就將這不到60平米的小居室當成我們異鄉的家。
白天我們各自忙碌,只有晚上回到家坐在一起吃晚飯對我們來說才是最溫馨的時刻。
我和室友有各自下班的時間,通常誰先回家誰就把飯做好了,如果一起到家,兩個人就默契分工配合著做。
有天我倆面對面坐著吃晚餐,室友對我說“下班一回到家就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這種感覺好幸福。”
我點頭微笑表示也有和她相同的感覺,突然就想到姥姥那些年遞給我的溫水,想到姥姥在每個早上為我煎的兩個帶蔥花的雞蛋,想到每次回家姥姥一句句關切的問候……
也想到前段時間一個人在另一個城市生活,每天東奔西走,身邊沒有人可以讓我傾訴,回到出租屋也沒有熱騰騰的米香,那段一個人的時光,沒有心情做飯,更多時候都是湊合了事,走進過很多餐館,卻沒有一家有家的味道。
室友說得對,回到家能聽到擺放碗筷的聲音,能立馬吃到熱乎乎的飯菜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每次我給室友做飯時才切身體會到,家人做的飯,包含的是濃濃的心思和愛,她會花心思想你喜歡吃什么,會努力做好每一頓飯菜,會在你吃的時候小心翼翼的觀察你的表情傾聽你的評價,也會在你吃的心滿意足時不經意露出傻笑……
4
所以今后會珍惜每次在家的時光,珍惜家里為我做的每一頓飯,以及自己認真為家人做好每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