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儒家學說有其原生態的部分,也有被歷代統治者裝修打扮的部分。統治者對儒家的打扮,更多強調社會的尊卑等級,人們有尊卑意識,就不大會“犯上作亂”。然而原生態的儒家學說,本身還是有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的,只要不是那么教條,甚至我們還能從中發現“與時偕行”的活潑性來。為免誤會,坦率而言,我們并非儒家弟子,只是樂于從儒家文化中,發掘一些不同凡響的因素,借鑒和學習。本文就是從孔門對話中,借助發散性思維,對物理學的東方起源,以及未來物理學的走向,所做的溯源性探索。化學作為微觀物理學的提出,是王迪興先生的思想。而廣義化學的概念,是陳放先生的學見。本文內容不多,卻是時代風氣的縮影,論述上亦莊亦諧,估計會氣到一些人,而作此語:大膽民科,不知死活!死活且另說,現代物理學,缺乏統一的邏輯基礎,小膽的“官科”們,你們應該把精力更多用在解決問題上,這樣民科自然也就服氣了。“官人之過也,如日月之行焉,過也人皆見之,改也人皆喜之。”
戲說孔子的“化學”思維
理論的時代重構,是學術界的永恒主題。而重構的方向性選擇,基于思維參照系的選取。人之所以有思維,是環境信息內化的結果。《孔子家語》中有一段話,把這個道理基本講明白了:
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曾子曰:“何謂也?”
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悅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 不知其人,視其友; 不知其君,視其所使; 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白話譯文]
孔子說:“我死之后,商(子夏)的學養還會日益進步,而賜(子貢)則會日益退步。”
曾子問:“為何這樣講呢?”
孔子說:子夏喜愛交結比自己賢明的人,所以能集眾賢之所長; 子貢卻習慣在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那里找存在感,這就好比天天在豬圈里夸夸其談那樣,自己感覺成“神”了,其實豬也沒拿他真當回事。
如果你不了解孩子的情況,那么通過孩子的父親,就會知道這孩子在一定時間內的格局; 如果你不了解這孩子的變化趨勢,看看他都和什么樣的人交往就可以了,熊孩子一定有一些熊朋友,有人樣的孩子,都是和人混出來的; 不了解一個領導,那就看他習慣用什么樣的人,則是非曲直不言可辨; 大而化之,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函構線索,所以對一個地方不了解時,可以通過植物的自然分布狀態,來總結地質、溫差和其它關聯因素,因為植物是地質指示器,它們對特定類型的地質很敏感,綜合考察,足以作為參考數據。
知道了環境對事物的客觀影響,也就通曉了變與不變的易理,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預立不勞。見賢思齊,向榜樣學習,久而久之,自己也會品學兼優,如同身處蘭香之室,慢慢仿佛不那么香了,那是因為我們已經熏香入體。反之,交皆匪類,就難免受到不良影響,如同進入賣咸魚的作坊,時間長了不覺其臭,也是和環境相與不二了。
我們要警惕史學環境對思維的誘導功能。有證據表明,相比于西方史,中國古代史要可靠得多。我之所以刪史以成《春秋》,就是怕你們被各色史觀帶壞了,比如西方的神創史觀,在《春秋》里就不受待見。日本的皇國史觀,和《春秋》筆法相比,其偏居東灜,還有啥疑問?雖然《春秋》我也不覺得盡善盡美,可是比東比西,你們也就知足吧。從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你們就知道《春秋》,多少有些可取。
如果說西方物理學始于亞里士多德,我們當然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中華物理始于盤古、燧人、弇茲、伏羲、老子,以及你們的老師我——孔子。你們要記牢,我可沒把自己當成古往今來的第一圣人,我呢也就是為往圣繼絕學而已,而且古圣絕學,我繼承了多少,還很難說。
盤古代表人類文明的石器時代,那的確是開天辟地的壵舉!以此為參照標準,中華文明(代表人類文明)可以上推到二百萬年以前。燧人代表人類對火的主動馴化(已經發現的中國人最早的用火遺址距今180萬年)。弇茲結繩編碼奠基了中華算學(相位-喆運算的來源)。伏羲代表時空經緯坐標系的完整創立。老子完成了中華物理的語言范式集成。我則在上述基礎上,完成了人文禮制的規范,也就是把自然科學的等差級數,轉化為“社會科學”的思維編程了。編程很難沒有BUG,所以有什么不周之處,還請各位諒解,我們可以交互學習,來升級我們的思維方法和社會制度。如果有誰舉薦我為社科院院士,我表示不反對。誰都渴望咸魚翻身,我也不例外呀,當然生前翻不了身,身后翻身也是大快人意的事。
和中華古圣相處,大有益于學養。在上古洪荒時期,我們的先人,能點亮文明的火光,而不是到神那里偷點什么,再滿世界搶點什么。這種原始創制力,在今天這個時代,依然有普世的啟示意義。還虛悟道,修真履昰,只有中華文明,才有這樣的風骨。儒為人之需,我們深究人的需求,和中華大道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離開人講道,真不知該講給哪只猴子聽。所以這就是儒家的優勢和自覺,但一定不要割裂人道和天道的內在聯系,也不要離間我和老子的師生情誼。道家和儒家前后互不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才有圓融的氣象。當然各自的缺陷和不足,開展適度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也是革命的需要。團結→批評→團結,這才是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節奏。
世間萬物,無一不由微觀因素混化而成。重要的是和誰混,藏朱砂的地方自然會變紅,藏黑漆的地方也會被染污,所以君子會謹慎地選擇自己處身的環境,時不濟則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天地人和,則兼善天下。這也是廣義化學的道理,化學屬于微觀物理學。弟子不必不如師,“商也日益”,是我對子夏的寄望,也是我對所有學生的共同寄望。世間今人勝古人,學識上對前人有所超邁,社會才可能有持續的進步,通過不斷的文化重構和升級,人類社會終究不會止步于我所生存的時代,在我身后,必然涌現許多文化“新物種”,如果你們不努力,一定會有更努力的物種取代你們,所以自強不息,雖然已經寫在了《周易》里,更應該刻在你們的心上。“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周易》是儒家的“群經之首”,我在老子那里問禮并學習道術,對天道多少有點心得,你們學習之后可以記錄在“十翼”里面,西方有兩翼天使,你們有十翼,我覺得還行。
天道的偉大,在于“萬物資始”,也即世間萬物都始于天道的化運。萬物當然是品類繁多的狀態,而同質化與單一化,則會使萬物湮滅。對人類而言,文化生態圈和自然生態圈同等重要,沒有自然生態圈就沒有人類的自然資源基礎,沒有文化生態圈,人類的精神殿堂也會不期然坍塌。不管別人怎么批,儒家文化,在人類文化生態圈中,理應占有一席之地,其它各家文化,在時代的浪潮中,涌現、融合、迭代,則是歷史的總趨勢。
我之所以倡導“仁”,根本的目的,是想打造一個屬人的文化生態。仁是人和人之間相需互補的理想狀態。這種理想狀態,在自然界也是存在的,比如果仁,諸如杏仁、桃仁,都是“里仁”……桃、李、杏春風一家,剝開它們,就會看到它們無一不是電磁場的固化形態。你們再看看那些樹杈,分明就是雷電在地上擺拍的網紅打卡姿勢。世間有形的萬物,都是電磁場的固化,我的老師李耳先生告訴我,電磁場是精樸之質的環流場。
精樸論不能簡單理解成原子論,而是對希微物理因子的統稱。亞光速流動的精樸之質,就是動電,動電波不純是所謂電子的作用。按西方物理的牛郎第一定律,電子應該要么靜止不動,要么保持勻速直線運動。這頭腦,我也是服了,就一根筋哈,美其名曰可以叫“線性思維”,但這只是假設條件下的邏輯推理,實則宇宙中沒有任何一只電子是按這個游戲規則爬行的。所以牛氏物理不適合微觀物理,病根就在于,牛氏物理把歐氏幾何空間當成了實際物理空間。物理空間的相對性,被愛因斯坦注意到了,所以提出了相對論。極速流動的精樸之質,就是光。精樸之質環流形成磁場。電生磁、磁生電,都是精樸質群壓差致動、動阻相因,而形成的陰陽交變效應。愛因斯坦的問題在于延用了牛氏物理中的真空概念,真空概念是歐氏幾何的延續,對真空概念的誤用,使得相對論是不徹底的物理學理論,而只是西方數學籠子里的邏輯游戲。實測光速有可變性,這就說明,光子這個熊孩子,也會受綜合環境因素影響。有形的物體,都是精樸質群在整體壓阻作用下生成的特定信息結構,它們可以作為物理算子被量化。而量子力學揭示了大量的微觀物理現象,卻失于宏觀統合。所以西學的神奇,就在于,它統一不了自身。許多科學家,包括歪果仁牛頓和里果仁楊振寧,最后都把問題推給了上帝。牛、相、量,真的統一不了嗎?恐怕未必,而神化之,不思進取,它們也就會成為外國的《論語》,治天下只能看半部,教條了,也就完了。
希這個字,具陰陽交變分布的內涵。陰陽本來沒那么復雜,都不知道人們為什么越搞越糊涂!還幾乎被造反派弄成偽科學。陰陽的來源,不就是光的密度變化嗎?所以光物理,離開陰陽,那不是瞎幾何扯?!光,照亮了西方,難道會自己躲開東方?!東方人的光學有自己的語系,聽不懂是能力問題,故意枺黑是人品問題。物理學不分國界,但這個人呀,如果沒有了“仁”,哪怕是科學家,腦子不進水才怪。中華物理微宏兼顧,天人相通,基本面可圈可點,只是沒能適時做現代解讀。你們后生學習前人不肯用心,又總以為別人家的祖宗才是屬牛的,自己的祖宗都是屬猴的,悲哀!
商也日益,一些人卻選擇了賜也日損!損益之間,人生走向,乃至國家、民族的走向,也就確定無疑了。
慈天元于西暦2021.07.06/文稿編號:E9XZ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