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之后,若不為功名,我為何而讀書?
讀書若不為功名,或許就是為了那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
前幾天,我正在讀一本叫做《少有人走過的路》,同事好奇,拿過來看了幾頁,撇撇嘴,說道:這么復雜難懂,看他做什么,你又不是考學的年紀了。
我笑了笑,給他說:高考完后,我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讀書,我感覺都高考完了,混社會、混人情、混工作才是比較重要的嘛,讀書又有何用呢。直到后來有一天,聽一個讀書頻道的廣播,里面有一句話深深打動了我——
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我想,每一位看過《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是《朗讀者》的觀眾,一定曾經被董卿的才華、魅力、文采、氣質所折服。在采訪中,董卿回應“保持女人的魅力的秘訣,就是讀書。”
董卿讀書的習慣是從小就練就的,為了培養她的文學素養,父親每天要求她抄成語,背古詩。早在董卿讀中學時,學理科出身的母親在每年寒暑假都給董卿開列書單。董卿是三五天就通讀一本,有時董卿讀書實在太快,心存疑慮的母親還會抽查一下,找出名著中的某一章節,讓董卿羅列其中的人物關系,以強記為特長的董卿總能對答如流。類似《紅樓夢》、《基督山伯爵》、《簡愛》、《茶花女》等國內外名著,都曾出現在董卿的閱讀書單上。
有人說,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誠然,氣質,不是說僅僅來自于上萬元的著裝、上千元的妝飾,也不僅僅是出入如何高檔的會所、珍藏如何名貴的字畫,在我看來,一個口吐蓮花、博文廣知的姑娘,其高貴的氣質勝過萬千腰纏萬貫、穿金戴銀的貴婦。
讀書若不為功名,或許就是為了那一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力量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該怎樣度過呢? 每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我臨死的時候,我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類最寶貴的是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這段文字想必很多人都熟悉,來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這段話作為全書的精髓所在,對讀者的影響可以說是刻骨銘心。中國作協副主席張潔曾這樣評價:這本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大的影響,書中濃郁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獻身主義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成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
英國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擁有了這一切,也可以說就擁有了改變命運、改變人生的力量。而中國古話中相傳的“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說明,讀書對于“治國平天下”也是有足夠的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