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在分析我的內(nèi)心想法時,我明顯感覺到詞匯的匱乏,無法精準的表述我的情緒。這可能是因為讀書太少,詞匯儲備不夠,還有可能是我不會表達或者不習(xí)慣表達。
小時候,當我感到開心、憤怒、傷心、恐懼或者害怕時,沒有人告訴我應(yīng)該怎么說出這種感受。開心的時候笑容就掛在臉上,每個人都可以看得到。但當我哭泣時,大人們很容易覺得我是膽小,或者無理取鬧,他們會生氣的說:沒個妞樣(不像樣子),覺得這樣很讓人心煩。
兒時的記憶大多已經(jīng)模糊不清,我無法知曉嬰幼兒時期的我是怎樣的。但我卻看到弟弟妹妹、侄子侄女們的情緒起伏。當他們哭鬧的時候,大人首先會想方設(shè)法哄他們開心,如果他們還是不笑,他們就會用另一種生氣的態(tài)度來斥責他們不乖。
尤其是男孩子們,從小就被大人教育:“你是男子漢,男兒有淚不輕彈嘛,有什么可哭的?”可男子漢也有傷心難過憋屈的時候啊,就只能全部埋在心底嗎?
這些經(jīng)歷傳遞給我的一個信息就是:哭鬧是不好的行為,是不應(yīng)該有的,是不為大人們所喜歡的,大人們只喜歡愛笑的孩子。而傳統(tǒng)教育中,善于克制情緒也被當成是一種教養(yǎng),坦言自己的情緒則不被推崇。
當我因考試失敗而沮喪時,當我因闖禍而害怕時,當面對大人的責罵而難過時,很少也不敢辯言,偷偷地大哭一場。
長大以后,在數(shù)年的讀書生涯里,我基本延續(xù)兒時這種情緒表達方式,很少會完全坦露自己的心聲。情緒低落的時候,會不想和任何人說話,自己一個人躲起來看書、睡覺、聽歌。有時也會大吃一頓,或者和朋友去唱歌,試圖借助這種外在的方式來消除內(nèi)心的苦悶。
結(jié)婚之后,當我和妞爸發(fā)生沖突時,很多時候我意識到自己并沒有就事論事,只是純粹的情緒宣泄,經(jīng)常以一場大哭結(jié)束。哭完后,感覺心里暢快很多。妞爸常說:“真搞不懂你在想什么?”我氣急:“你用腦子想想就知道我在想什么了?”可現(xiàn)在回頭來看,誰都不是誰肚子里的蛔蟲,他又怎么會知道我的感受?
但我并不覺得自己有什么問題,大多數(shù)人不都是這樣子的嗎?
直到我有了女兒后,當她因為各種事情而大哭大鬧時,急的跳腳時,有時我用的竟然是和父母同樣的方式:哭的時候盡力哄,當我的耐心被消耗完,就演變成發(fā)脾氣。
看,即使讀了很多書,學(xué)了很多科學(xué)育兒的知識,在面對一些狀況時,我們潛意識里浮現(xiàn)的竟是上一輩的做法。
可能是覺得女兒還小,我很少告訴她我的感受:媽媽很累,媽媽現(xiàn)在很焦慮,媽媽很擔心......,更不要說去揣測她的心理,幫她認識自己當時的狀態(tài),表達自己的想法。
女兒當然無法體會我當時的心情,而她也像我當年一樣,不知道該怎么告訴我她的需求。她有限的經(jīng)驗告訴她,哭鬧是可以最快最有效引起爸媽注意的方法。至于哭鬧背后的原因,只有我們細細分析后或者女兒告訴我才能知道。
那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呢?
慢慢的我知道,情緒其實并無好壞之分。愉悅時會笑,難過時會哭,只不過長久的處于負面情緒中對身心不利。而讓我們感到困擾的就是這些負面情緒看,我們不能接受自己或者孩子的一些負面情緒,其實是不能完全接納自己和孩子。
所以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首先必須得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各種情緒,接納它,感知它,并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以前我們說“打是親,罵是愛”,我不覺得這是正確的表達途徑,當你因為孩子考試不及格而責罵他時,孩子真的會覺得這是愛嗎?你明明就是在發(fā)泄你心中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和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