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攝影高手,甚至連入門都算不上。只是覺得內心一直在向他靠近。有時候,看到美麗的風景,感人的畫面,有意義的時刻,就有一種想記錄那刻的沖動。于是會拿著手機或者簡單的數碼相機拍下來。
最初以為這就是攝影,后來漸漸了解了一些攝影知識以后,才知道攝影沒那么簡單,他是一個技術活,影調,構圖,曝光,景深等等專業術語會讓你抓狂。隨著數碼時代的到來,攝影工具已經很普及,人人只要有工具在手,都能拍攝好看的圖片。也正因為他的普及性,使得它是否可以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而受到大家的質疑。他的藝術性在大多數人眼里是不及繪畫和音樂創作的,因此,他也需要更多地努力來贏得大家對其作為藝術形式的認可。
喜歡探究的我,帶著這個疑問開始了探索。因為喜歡,我想了解,不想盲目地追隨。關于攝影的第一本書籍是《論攝影》。書中說:攝影的威力在于,它保持著隨時細察立即被時間的正常流動取代的瞬間。這種時間的凍結——每張照片的傲慢、尖銳的精致狀態——已制造了嶄新的更有包容性的美的經典作品。對于社會紀實性攝影,相機是特別擅長于記錄“時間的創傷”的。更有照片的誘惑,它們對我們的影響,是它們在同一時間里提供了鑒賞者與世界的關系。和一種混雜的對世界的接受。
對于這本書的一些觀點,我一開始并未能深刻的理解。而是看完《攝影大師》經典之作以后,才開始有些體悟。這本書介紹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攝影藝術家的經典作品。而我們發現,這些攝影藝術家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拍攝主題,拍攝風格。而不管是拍攝主題是競技,人物,新聞等,他們用他們的圖片傳達的著他們對世界的看法,而不僅僅是是視覺的記錄。曾認為攝影背后是假的,因為攝影師完全可以掌控他的攝影對象,當然也有攝影師是提倡客觀,去發現,去抓住瞬間的自然美。但是每個攝影師都是有自己的理念在他的作品里。如瑪格麗特·伯克-懷特:她慣用一種富于現代感的、構圖有力但又簡潔明了的拍攝手法;亨利·卡蒂埃-布勒松:頭腦、眼睛和心靈三點一線,拍攝盡可能多的照片,直至出現一幅所有元素各就其位,完美表現人物、地點或事件的照片。
攝影如果只是記錄,攝影只是技術,當然是不能稱之為藝術。而藝術更多的是能走進人心中的那些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