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一席聽了陶光遠工程師的演講,《治霾六年》
他回答了六個問題,我們的速度是快還是慢?現在的PM2.5到底是哪里來的?我們各級政府和企業治霾是不是認真,是不是積極,是不是下了大力氣?我們治霾的方法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我們今后怎么辦?
針對速度快慢,根據中國北方的某個城市的數據,5年來PM2.5的量減少了一半,二氧化硫減少了更多。對比德國當年治霾的速度,我們的速度無疑是很快的。
從我這個四線城市角度來看,最近幾年也確實很少見到當年那次全城大霾的景象,說明我們治霾治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同時,這也說明各級政府和相關企業治霾都是非常認真的。
從霾的來源來講,90%來自化石能源的燃燒。
他總結出來7個大污染源,5個小污染源。
很意外,機動車污染雖然很大,但排在最后一位,還不如供暖鍋爐污染大。最大的污染源市是家用煤球的污染,也就是我們冬天采暖用的小煤爐。
找到散煤燃燒污染的答案,那就直接治理這一塊就行了。
但真正采取行動才發現,這個問題不好解決。
首先推行了無煙煤吧,供應蘭炭、無煙煤之類的,同時對路子做了改進。
但是效果不明顯,雖然比之前燒煙煤干凈不少,但還是達不到目的。
同時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無煙煤、半焦煤的成本太高,即便政府補貼老百姓也不愿意燒。而且很多政府對于這項補貼也吃不消。
再一個辦法是煤改電、煤改氣。
煤改氣的方案就是我們在農村經常見到的,孤零零的走著天然氣管道,很危險。
而煤改電呢,供暖期電網根本承受不了這么高負載。所以也是不太可行。
參考德國人的方法,后來開始改造路子,把爐子做的大一點,讓燃燒出來的煤焦油再次作為燃料燃燒,直接燒干凈。
后來我們勞動人民又有了新的拓展,開始燒柴火。
我國這些年的植樹造林,種了很多書,根據專家測算,一畝果樹一年修剪下來能有300公斤左右的樹枝。同時玉米芯也可以燒。
這樣下來一年的總量有一千多萬噸,而需要的燃煤也就需要一千萬噸,所以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燒柴既經濟,又安全,而且不用政府補貼,需要取暖的人就會主動去找樹枝來燒。而且這樣的結果是散發的二氧化硫和其他顆粒物很少。
冬天的霧霾成因就是這樣。可是其他季節同樣會有霧霾出現,那這些原因是什么呢?
我們觀察化工廠的煙囪就會發現,即便安裝貨凈化裝置的化工廠,隨著水蒸氣散發出來的白煙里,會有脫硫產生的其他顆粒物。
以前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因為煙囪經過濕法脫硫出現的煙在線檢測時都是達標的,因為那些顆粒物會附著在檢測儀器內壁上,根本無法顯示。
而要準確測量就要抽一罐廢氣到實驗室,冷凍后稱重,才能得出準確的結果。
可是現實情況是企業和機構只要看到在線測量結果達標了就行,符合規定,也就不會費力氣去實驗室測量來證明自己違規。
而且要解決這樣的方法,同樣是要耗費大量資金的,所以現在的工作難度就在此。
2022年冬奧會就要在北京和張家口召開,又是一個采暖季,陶工程師說他有信心在這之前把霾治好,明白了霧霾是怎么一回事以后,我也對他們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