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 ? 盧溝橋
? ? ? ? 由于16日清華、奧體一天的行程,基本都是在用雙腿走出來的,中間穿插嘗鮮了共享單車,整個一天巨累,在兒子的要求下,17日上午我們沒有出門,直到下午4點天氣涼爽之后,才決定啟程-盧溝橋。
? ? ? ? 說起共享單車這個對我們來說的新事物,兒子興致非常濃厚,在奧體北區到南區時,態度堅定的說“不騎車,不動彈”,無法,我用我和愛人的兩部手機開通了3個騎車賬號(兩個小黃車、一個小藍車,用過共享單車的應該知道,一種車只能用一個號),至此,兒子愛上了共享單車,后幾天的行程,只要是在10公里以內的景點,我們一家基本上都是刷車前往……。
? ? ? ? 下午四時,天高氣爽,由于住在豐臺區,查地圖后發現離盧溝橋僅7、8公里,隨騎車前往。
? ? ? ? 路途經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意外之喜,該園位于豐臺區宛平城與京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占地二十公頃,藏在公路的轉向處,但由于5點就閉園了,沒能入內近觀,門口留影以證之行。
? ? ? ? 騎行穿過數條馬路后,曲曲繞繞終于來到了盧溝橋景區。盧溝橋,位于北京市西南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引用網絡資料)
? ? ? ?盧溝橋在中國人的印象中不是因建造精美而揚名,而是見證了中國在這里打響了全面抗戰 的第一槍而銘刻歷史!在這里有必要重述一下那一刻骨的歷史!!
? ? ? ? ?自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柳條湖事件",對中國東北地區發動了武裝進攻的"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東北三省,又蠶食華北,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東、北、西三面都被日軍和偽軍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盧溝橋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帝國主義借口士兵丟失為由,向盧溝橋守軍開火,后,守軍退守宛平城奮起抵抗,自此日本拉開了全面侵華戰爭的帷幕,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 ? ? ?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六月,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由于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后經過多次修整。
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
(1786年)乾隆御筆 ? 重葺盧溝橋記碑
? ? ? ? 為什么叫重葺而不是重修,這塊碑乾隆把他說清楚了,現白話如下,乾隆說,寫文章有的詞兒表面相同,實際意思大不一樣,不能不細心加以核實,比如“歸順”和“歸降”倆詞兒我就分辨出來了。說到橋也是如此,歷朝歷代只是重葺而不是重修,有人拆開過洞門,一看,古人弄得那叫一個結實,拆了就復不了原。所以誰也別跟我提“重修”倆字,全是小打小鬧,這橋在渾流巨浪中屹立了數百年,用工已到了極致,誰說拆了重修我都不信。我作為皇上為什么還要說一大堆修橋的事呢,就是有的人上奏自己修橋的功勞有多大,把古人的成績說成自己的,使勁往臉上貼金。為告誡我朝和后世那些沽名釣譽的人,我才不得不立這個石碑。
(碑文原文:文有視若同而義則殊者,不可不核其義而辨之也,余既核歸順歸降于土爾扈特之記辨之矣。若今盧溝橋之重修重葺之異,亦有不可不核其義而辨之者。蓋今之盧溝橋實重葺非重修也。夫修者傾圮已甚,自其基以造于極,莫不整飾之,厥費大。至于葺則不過補偏苫弊而已,厥費小。夫盧溝橋體大矣,未修之年亦久矣,而謂之葺補費小者,何則實有故。蓋盧溝橋建于金明昌年間,自元迄明以至國朝,蓋幾經葺之矣。自雍正十年逮今又將六十年,帝京都會,往來車馬,雜踏石面,不能不弊壞,行旅以為艱。橋之洞門間聞有鼓裂,所謂綱兜者(謂垂下也)。司事之人有欲拆其洞門而改筑者,以為非此不能堅固。爰命先拆去石面,以觀其洞門之堅固與否。既拆石面,則洞門之形畢露,石工鱗砌鋼以鐵釘,堅固莫比,雖欲拆而改筑實不易拆,且既拆必不能如其舊之堅固也。因只令重葺新石面,復舊觀,而橋之東西兩陲接平地者,命取坡就長,以便重車之行,不致陡然顛仆以搖震洞門之石工而已。朕因是思之,渾流巨浪勢不可當,是橋經數百年而弗動,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則此橋必不能至今存。然非拆其表而觀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細,如是其極也,夫以屹如石。辟之工拆而重筑,既費人力又毀成功,何如仍舊貫乎!則知自前明以及我朝,皆重葺橋面而已,非重修橋身也。即康熙戊申所稱,水(沖)橋之東北而圮者,亦謂橋東北陲之石是而已,非橋身也。以是推之,則知歷來之葺或或石面或橋陲之堤胥,非其本身洞門可知矣。夫金時鉅工至今屹立,而人不知或且司工之人,張大其事,圖有所侵,冒于其間焉。則我之此記,不得不揚其舊過去之善,而防其新將來之弊。是為記,以詳論之。乾隆五十一年歲在丙午仲春之月中瀚 御筆)
從文中可知乾隆皇帝還是個明白人,借無名氏一打油詩:
乾隆皇帝做榜樣,明察秋毫問端詳。
治國首要治官場,杜絕為官飽私囊。
盧溝橋面,中間為原橋面,條石建造,因年代久遠,人車碾壓異常光滑,高低不平,極易摔倒,1987年進行了修繕,周邊為修繕后石材。此橋從古以來都是從南方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現今雖然附近修建了新的盧溝橋,但河兩岸民眾仍將此橋作為步行過河的重要通道。
橋的東西兩端均有石刻神獸定橋。
由于盧溝橋上石獅子太多,組圖幾個特色的留念,圖中可看到部分石獅已經風化的沒有了細節。
? ? ? ? 去的那天,恰逢有工作人員正在給每個石獅子進行3D建模掃描,應該是政府人員在保留古跡歷史,現代技術真是創造了莫大的便捷。
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
? ? ? ? “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它由古時乾隆皇帝在秋日路過盧溝橋,得此良辰美景,賦詩“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于此,并題“盧溝曉月”,立碑于橋頭而聞名。但隨著時代變遷,北京由于氣候改變、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相對匱乏,幾十年前,永定河斷流了,"盧溝曉月"的美景也因為曉月湖的干涸而消失長達20年之久。2006年,豐臺區為再現"盧溝曉月"盛景,專門制造了人造月亮。2008年5月,豐臺區啟動永定河蓄水工程,采用南水北調沖洗管道的廢水恢復曉月湖水面。但隨后湖水滲透、蒸發厲害,水位下降。2010年,根據《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規劃方案》,北京市啟動門城湖、蓮石湖、曉月湖、宛平湖、循環管線"四湖一線"工程,才重現了“盧溝曉月”這一“燕京八景”。
來一張“盧溝曉日”冒充一下:
此為真正的曉月(網絡圖)
來一張從橋西觀宛平城的全景
經過造湖工程,現橋下已經修成了居民休閑的綠地公園,有游船、步道,蘆葦蕩……
宛平城口,由于夜色已晚,用慢門拍攝,內部的街景等沒有詳拍,挺祥和的城門街道。宛平城內沒走多遠有一座博物館。
由于過點已閉館,穿過城樓街道,就到了來時的道路,騎車回家,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