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農歷臘月26,外出務工一年的楊睿慶回到家鄉,照例,他去媒人哪里報道,找尋合適的姑娘,今年是他相親的第十八個年頭,楊偉慶說:“有的是下去轉轉就走,有的是扭頭就走”。家里窮,住著一口破窯洞,打光棍打到四十歲,楊偉慶花光了十五萬的積蓄,在2015年蓋好了新房,但是要想找到對象,他還需要一筆彩禮錢。他對另一半沒什么要求,只要有生育能力就行。
在慶陽,媒人說:“近年來,彩禮一直在上漲,農村的彩禮都十五萬到二十萬,說別人家的彩禮都“賣”那么高,咱們的孩子也要“賣”那么高”。把彩禮的價錢稱呼為“賣”。在此地已是普遍習慣。在農村,甚至把媒人聚集給人說媒的地方叫“人市”,每年農歷十一月底臘月初,外出務工的青年男女隨之返鄉,“人市”隨之紅火起來,而到春節前,最后一個趕集日結束,“人市”也隨之落幕,在這里沒有收獲的青年,只能寄望于請媒人上門,再想想辦法,“一年看十幾個姑娘,去年的彩禮是十四萬到十五萬,今年已經漲到十八萬,估計明年就能漲到二十萬”,呂大爺說:“晚上睡覺都想著給兒子娶媳婦”,因為村里太多的男人找不到對象,呂大爺讓大兒子呂飛飛從十七歲就開始搶親,到現在已經相親七年,還是沒有姑娘愿意嫁給他。
“慶陽姑娘太值錢,想要媳婦先攢錢;好不容易攢點錢,娶個媳婦全抖完;一次花了幾十萬,還有媒人沒算上;酸甜苦辣真難言,外債不知何時還……”這是記者在慶陽農村采訪時聽到的一首打油詩。這首打油詩是慶陽農村“天價彩禮”陋習的一個寫照。“天價彩禮”不但加重了一些農民的經濟負擔,而且讓好多家庭因婚返貧問題日益突出,使一大批年輕人因彩禮問題而結不起婚,影響了婚育新風的普及,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成為農村一種新的不穩定因素。
人口研究學者,把中國農村發生的“光棍村”現象,歸納為婚姻擠壓,這背后是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的進程,女性離開農村,不愿再回去,為了爭奪婚戀對象,彩禮逐漸提高,經濟貧困的男性陷入了惡性循壞。
“天價彩禮”形成原因有5個:1.男多女少。婚齡青年男女比例失衡,婚齡青年男女數量相差較大。2.嫁女解困。農民一方面希望通過女兒出嫁索要高額彩禮改變貧困的生活現狀,另一方面為給兒子娶媳婦積累資金或借此償還娶兒媳婦欠下的債務。3.相互攀比。互相攀比下的“行情”上漲現象,使彩禮居高不下。4.嫁女補償。許多女方家長認為辛辛苦苦把女兒養大,付出了很多代價,應該得到男方的金錢補償。5.媒人助推。媒人有的為獲更多收入哄抬行情。本來女方家提出的彩禮是12萬元,媒人為了多收,竟然給女方說哪家哪家的女孩彩禮要了14萬元,在媒人的‘作用下’,女方迅速將彩禮漲到14萬元。在農村普遍存在一些依靠給人說媒賺錢的職業紅娘,他們每撮合成一對后,都會按照一定比例抽取酬勞,為了獲取更多收入,他們在婚介行為中也會有意哄抬行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結婚彩禮一路飆升的背后,是村民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
天價彩禮”這一陳規陋習,固然與不良風氣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在于我國存在多年的出生嬰兒性別比失衡及城鄉收入差異懸殊。越貧窮落后的地方,越是重男輕女,非醫學性胎兒性別鑒定,歧視、遺棄女嬰,終止妊娠女嬰等現象嚴重,導致男女比例極度失衡,加上經濟收入低,適齡女青年不愿意嫁在本地,所以“待價而沽”的風氣越烈,彩禮的價格也水漲船高。慶陽市對于“天價彩禮”的行政干預,是抵制婚嫁陋習的可貴努力,值得其他地方借鑒。然而,要根治這一痼疾,需要多管齊下:政府有關部門要采取措施,加強宣傳,在全社會倡導健康向上的婚戀觀。更重要的,是要積極貫徹執行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嚴厲打擊非醫學性胎兒性別鑒定,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別,才能有效地減少和杜絕“天價彩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