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朋友談他女兒,今年考上一所重點高中。還在放暑假,學校就給她布置了一大堆作業。這些作業里面有一項是背誦《老子》。
面對這個艱巨的任務,朋友為了鼓勵女兒,給女兒承諾:給你一個期限,如果你在這個期限里背完《老子》,我給你200元錢。如果你能提前一天背完,一天多加10元兩天多加20元,以此類推。
結果朋友被女兒的回答打擊到了,“我不稀罕!”。朋友女兒一點沒興趣。朋友在感嘆現在的小孩200元是都瞧不上眼了嗎?
我認為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很多家長都存在這種現象,用物質化來獎勵孩子的進步。特別是老一輩的爺爺奶奶輩份的,他們覺得這樣做很誠懇,大家不都這樣做的呀?
拿狂人日記里魯迅所說,“從來如此,便對嗎?”。
深思一下,這樣的做法明明就是把孩子學習上的內在推動力,轉換成對金錢的渴望。孩子對這種獎勵興趣缺缺是好事。你希望孩子學習是為了錢,還是為了自己內心向上的追求?
顯然物質上的追求是沒什么后勁的。家長在這個事情上的處理方法,是一種“老套路”。活生生的把孩子的成就感拉低了水準。
家長對孩子的鼓勵不是只有這種“老套路”,完全可以用心一些,研究出符合孩子內心成長的“新套路”、新方法來。
比如《隱形邏輯》書里有句話“情緒會給大腦發出提示,告訴大腦這個信息是不是重要的。”我們的套路,是在引導出對方的真實情緒,然后再跟進一些讓事情繼續下去的方法。
那么設置“套路”前,要先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孩子為了什么學?如果學習是孩子的興趣,那這個興趣就能推動他一直走下去,忘記時間忘記周圍環境。
這個時候,家長不必擔心他被學習的困難壓倒,因為興趣會帶動他自己去找到解決的途徑。家長只需要在孩子身邊,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一些方法上面的指導和幫助。
如果孩子對學習的目的不明確。家長就想方設法引導孩子,施展家長的影響力,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興趣。
比如父母的榜樣作用。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熱愛學習是對孩子的最大鼓勵。在學習氣氛濃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
有的家長和孩子一同學習,這也是個好辦法。孩子自我約束力差,家長可陪讀一段,多關心孩子的學習,了解孩子的作業情況,并及時幫助改正錯誤。
另外擴展孩子的視野,也是幫助孩子建立興趣的方法。比如帶孩子去科技館或博物館。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
總之,套路也可以玩得新穎一點,對要改變和引導孩子這件事,分析多一點研究深一點。家長不要只是順手牽來“老套路”就模仿和運用,孩子不感興趣很正常。
家長要多思考,定義出新的適合自己孩子的套路,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助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