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最后一頁時,大大的松了一口氣。
雖然在結尾顯示出來的閱讀時間是2小時37分鐘,但事實上我看了三天,中間甚至還放下它去看完了八十多萬字的《家事的撫慰》。
為什么要松這一口氣呢?也許是這段時間閱讀的書中相對費腦的一本書,看看那些名詞:臨界知識、復利效應、概率論……或是看看書最后附著的多達30本書的目錄,也許就能想象這本書中信息量之大。不僅是單純的大信息量,作者更是把這些信息整合成為自己的系統、自己的名詞來進行表述,對于這一點,我寫下了自己的想法“概念詞太多,愛思考的人會深入思考,怕思考的人會啟動防御”。當然,“啟動防御”這一點本身也是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習慣性防衛”
“習慣性防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種根深蒂固的防衛習慣會不知不覺地阻礙我們成長……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
想要通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與自己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地方。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激起自我防衛。要改變這一點,就要培養新的思維心態,不要讓習慣性防衛成為蓋在杯口的蓋子,阻擋進步的水流倒入杯子。用作者的概念來說就是要修煉自己的臨界知識。
可一個新的思維心態卻不是一時一刻可以培養的,在這段時間的快速閱讀主題中我一直要求自己要對看到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辨析和梳理,但面對如此之大的信息、如此之燒腦的概念,我真的很想就回到原有的思維習慣中去算了,也許松的那一口氣正是對于這兩種思維心態斗爭終于可以暫停一段的放松感吧。
當然,新的思維習慣并不僅僅只停留在閱讀的當時,更應該是貫穿于閱讀之后的實踐之中,這也是這本書和《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當中反復提到的重要關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更符合我的喜好,閱讀起來也相對輕松。而且真要推薦,兩本書大家只用選讀一本就好,因為這兩本書都在講同一件事:我們如何把閱讀變成行動,把知道變成做到。
所以在閱讀這本《好好學習》時我幾度都想要用跳讀的方式,但關于閱讀的經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說到,我們在閱讀時要去尋找作者的觀點以及作者是在如何論述自己的觀點。我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看到了作者的努力與真誠,我也希望能夠好好看一看作者內在的脈絡,想試一試能不能接住這位作者投過來的球。但無論是《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還是《如何高效的讀懂一本書》,兩位作者都是在當下這個知識付費時代把個人的知識管理和個人品牌運營的非常好的高效能人士,在這兩本書中有許多我可以加以運用的內容都是值得去反復翻閱的。
順便說一下,假期已經過了兩天,這兩天一個人在家,閱讀、追專欄節目,隨便還在踐行在《一分鐘魔法整理術》、《家事的撫慰》、《夢想改造家》當中吸收到的整理術,琢磨著家里的動線,來回折騰著家俱的擺放、小物品的歸屬……正是因為我想要改變現在家里整理完了過一陣子又亂了的問題,而有意識的選擇這方面的書籍和節目來看,為什么呢?因為我想讓自己保持“想變成那樣(書籍和節目中那些美麗的有條理的家那樣)”的欲望。
美崎榮一郎先生說“人的大腦中有一種叫‘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它負責管理新技能的學習以及與他人的共鳴能力。模仿他人的動作和行動可激活該神經細胞,從而提高學習技能的能力。”這段話是寫在《重新愛上你工作》當中去幫助人們重新整理對于工作的觀點和感受的。
但工作是什么呢?生活算不是我們的工作?家事算不算我們的工作?能夠收獲思考的閱讀算不算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