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女性?雙性?無性?
197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用一張《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em·Sex-Role·Inventory)轟動了學術界。她認為人類的性別可以分為男性、女性、雙性和未分化。
具體來說就是,一個男性化程度高、女性化程度低的人可被歸類為男性;相反,一個女性化程度高、男性化程度低的人則歸類為女性;對兩種性別都有很高認同的人被認為是雙性人,而對兩種性別認同都很低的人則被認為是無法歸類的。貝姆認為擁有雙性性格特征的男性和女性比純粹的男女性更靈活,思想也更健康。這簡直是對人類幾千年來提倡兩性分化的挑釁。不僅孔子老先生要氣得從墳墓里跳出來,那些個17、18世紀被教育女人要有淑女樣子、被裹胸勒得透不過氣的歐洲貴婦們也要氣得崩壞束胸。盡管之后的研究表明同時具有兩性特征并不表示各方面能力更強,社會大眾漸漸開始接受兩性的模糊概念,萬事爭先的時尚界當然首當其沖。
﹀
UNISEX
上世紀20年代,西方刮起了一股flapper風。大膽前衛的姑娘們剪掉長發、穿上短裙、聽著爵士樂、抽著煙,張揚地表達他們對社會舊習俗的蔑視。
留著波波頭的Louise Brooks就是當時先鋒女子之一。
姑娘越來越man的同時,漢子也越來越柔美了。50年代貓王首先掀起了一股“無性風”。隨后影星小李、歌星大衛鮑伊和瑪莉蓮曼森等一批小生把“無性別”這個概念推向大眾。90年代涌現出一批推崇unisex風格的設計師:Helmut·Lang,Giorgio Armani,Pierre Cardin紛紛推出性別模糊的作品。
﹀
T臺秀男裝里的女裝元素
20年后,在時尚的大轉盤中我們又悄悄回到了女性剛強,男性柔美的風潮。
Gucci
今年年初的Gucci秀就是一個完美的詮釋。
男模們穿著蕾絲、雪紡襯衫,系著大蝴蝶結慵懶的走著貓步。你甚至還能看到小短裙和成片的小碎花布。這些傳統的女裝元素被設計師信手拈來,毫不留情地放到男裝里,奇妙的是一整場秀看完竟不覺得有違和感。
這還沒完。6月份米蘭男裝周上,Gucci延續上一場的風格,往16年春夏系列中大膽揉入女性元素——刺繡西裝、蕾絲襯衫、熱帶風套裝、長禮服、睡衣式兩件套。那些通常與女裝有關的明黃、粉色、紫色、猩紅色反復出現在T臺上,沖擊著大家的眼球。你或許會翻個白眼說,娘娘腔。而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說這是對70年代花花公子風格的致敬,“盛裝打扮可以給你表達自己的權利”。服裝說到底還是一個態度問題。
不止Gucci,Hood by Air、J.W.Anderson也不約而同地向“無性別”看齊。
Hood by Air 2016 S/S
J.W.Anderson 2015 S/W
Xander Zhou
6月的倫敦時裝周上,中國設計師Xander Zhou亦是腦洞大開,給男模們穿上肚兜兒、繡花鞋和真絲“睡衣”。祥云、蟠龍、花卉和中國紅更是隨處可見。一場秀看下來,筆者有一種穿越回清朝,看洋人身著華服拜見皇帝的感覺。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真絲紅肚兜那一套。模特睡眼朦朧的樣子配上凌亂卷曲的頭發,與肚兜似乎沒有違和感,可是仔細一看還是感到別扭,或許是因為線條太過明顯的肌肉吧。男性與女性風格的融合正如西方與東方文化的碰撞,微妙卻似乎符合邏輯。
﹀
Selfridges
英國著名百貨公司Selfridges今年年初宣布開設Agender部門。除了傳統的男裝、女裝部以外增添三層中性服裝、飾品和護膚品。對于這一舉動,Selfridges給出的官方說法是:“增添Agender部門并不是為了迎合一種潮流,而是為了試驗零售業和文化產業融合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也許過不了多久,我們逛百貨公司的時候會看到這樣的標示——女生去一二樓,男生去三四樓,其他人員去五六樓。
作者:N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