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慶幸,能夠在有生之年遇到這本書。私以為,這是一本可以一直讀下去的書,哪怕老的返璞歸真。
? ? ?它不是小說,主題始終貫穿始末令人一旦讀起來想要一氣呵成;它不是詩集,讀起來平白又不失雅致,它是作者的思辨,是自我的問和答,是對我們個體福禍命運的反復拷問和終極回答。沒有高傲晦澀難懂的態度和語氣,像一位有故事有智慧的老人,在旁邊和藹的講話,讀著讀著,有時候你也能發現那位智者痛苦的迷惑,一直讀著聽著,又總會柳暗花明。讀完此書,會發現,最后的結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人思考一些從未認真想過的問題,會認識一個跟語文課文里印象不一樣的史鐵生。
? ? ? 對待“運氣”,他說:其實誰也有‘我怎么這么走運’的時候,只是這樣的時候不嫌多,所以也忘得快。
仔細想想,很多時候真是那樣,大多人都覺得,倒霉的時候,連喝水走路都不順,很容易心生一種”我怎么這么倒霉“的哀怨,哀怨的多了,到底真是運氣問題還是自己問題也就不再在意了,畢竟那樣很容易很容易,而不那樣的話需要獨自面對,需要羞恥心和勇氣,需要勞神費腦思考究竟怎么回事以及怎么解決。
當我們生活風平浪靜事事順利的時候,好像沒人覺得自己是靠著”走運“的,大多會認為”我好努力“。得意忘形和失意沮喪,這兩個詞,估計是多數人都會不可避免,所以才有了這倆詞兒。撇開運氣這種神秘的東西不談,在障礙面前,多幾個平常心‘誰還不會遇上幾個坎兒’,耐心點,總會跨過去;如愿的時候,除了自己,難道沒有別人的支持與幫忙?多這樣想想,也不會輕易忘形。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感恩’這東西,時下每到逢年過節,各種感恩比拼便開始刷社交,倘若那情感是真,或許是平時都不大想起感恩來,只有在關鍵時間節點,才會引發感恩情感和抒懷,便一并謝了。
? ? ? 對待”生死“,他說:有時候我設想我的墓志銘,并不是說我多么喜歡那東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話最好要什么?要的話,最好由我自己來選擇。我看好《再別康橋》中的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在我看來,那真是最好的對生死的態度。
于我看來,生與死這兩件事都不是自己說了算,唯一可知的便是努力保持健康的體魄或許能延長生命,看似這一來一去正負為零,總有一些偉大的生命,造福了很多很多人,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影響多數人的活著,即使他們已經輕輕的走了,他們也會永存,因為他們活在很多人的心中。那些耀眼如北極星般的生命,值得眾生仰望。
? ? 關于”信仰“,他說:
? ? ? ?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實是一片空曠,除了希望什么也沒有,想要也沒有。 ? ? ? ? ? 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維,他的恩惠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受。
信仰不可強行,一旦強行,信仰難保不會演變成悲劇。
關于科學與信仰的關系,他說:
科學需要證明,信仰并不需要;科學并非我們唯一的依賴,甚至根本不是根本的依賴;科學需要真實,信仰需要真誠。
實在的科學,固然可以幫我們認知與改造世界,而人性,以及在人性驅動下人類的種種精彩戲劇與感情,非科學所能進入與改造,這便是文學和藝術登場的時候。
直到現在,我都沒有信仰,一直信奉”盡人事聽天命“,但有一點一直堅信,那就是希望,就像老師說的,除了希望,人類別無選擇。或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的信仰一經直沒有及時到位,才導致很多問題。科學技術和經濟的迅猛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讓我們以為自己很偉大很了不起甚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更助長了探索未知領域的勇氣和決心。為了私欲和物質,不斷掠奪,甚至一次次沖破底線草菅人命。在市場經濟中,不談成本的效益是耍流氓,成績是有目共睹的,至于代價和失去了什么,不為人知,但總有小部分人,默默無聞的承受。據新聞數據統計,目前為止,我們有61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恩,物質是我們的信仰。在巨大成就面前,敬畏之心還能找到嗎?
對于文學和寫作,老師曾經一度為自己痛苦,會寫成啥樣呢,會得到他們的認可嗎,人家是文學家,任務崇高,我不得已選擇寫當謀生手段,前途不容樂觀。后來他寫道:文學或有其更為高神廣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寫作則可平易些,無辜而落生斯世者,尤其生來不大通透的一類,都可以不管不顧地走一走這條路。寫作,在我看來,只是懷疑者的懷疑尋覓者的尋覓,雖然也要借助種種技巧語言和形式。
同樣的心情,我這個”正常人也常有。不到三十,沒受過專業指導和訓練,也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走過的路看過的世界并不算多,又能寫出多好的東西來呢。總是把文學看到過重,以致每每提筆的時候總是抑揚頓挫千回百轉,倘若丟下文學的包袱,輕松上路,或許會有屬于自己的風景。寫作,從來都是個人性私人性的精神活動啊。雖然我們主張尊重每一位創作者的作品,但水平總是有好有懷不可否認。
有一句經常聽到的老話叫,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對此,鐵生老師認為,這高于的尺度是主觀性的,沒有統一和權威的標準,你覺得高的東西我未必認為有那么高,這容易生出霸道,而霸道是瞞與騙的基礎,那倒不如說”藝術異于生活”。異 主要是說,生理的活著基本相同,而心魂的眺望各有所異,物質的享受必趨于實際,而心魂的眺望一向都在實際之外。但實際之外可能是黑夜,············而偏好實際,常常湮滅了他。缺乏對心魂的關注,不僅限制了中國的藝術,也限制著中國人心魂的伸展。
看多了聽多了外面的聲音,誰會去聆聽自己心的聲音,去了解它,探索他,理解他讀懂它,他是否健康,是否順暢,是否滿意自己的樣子,是否需要“治療”“吃藥”“修剪”?我想,無論何種形勢的藝術,好的藝術,大概是能引起心流的,并且,心流跟外在的喜怒哀樂的情緒關系不大,不是你感動或憤怒或扼腕就會有內在的心流。
困頓和迷茫,常伴黑夜左右,更多的是隱秘的私人的,甚至有些羞恥的,因為不能顯露給別人看啊,倘若搬上舞臺,就有點尷尬。藝術不僅追求美的,尤其是大眾藝術,更多的是在以丑為美,現今流行的裝扮換裝即是。嚴肅認真的東西,是不會討中國人歡心的。大多數追求的,仍是庸俗的快樂。而黑夜到來的時候,面對自己什么都無所遁形。倘若一個人在黑夜里是幸福的,那他一定是幸福的。
作者的思想大致是信上帝的,他自己說出的原因是大多佛教善男信女是用賄賂來得到福;還有一點是“我贊成祛除貪嗔癡的教誨,贊成人類的欲望應當有所節制,但僅此,我看還不能說找到了超越苦難的路” 這一點我是比較贊同的,倘若以佛家的人世皆苦為本,生命的輪回本身就是一種苦難,而這苦難倘若不能超越,無論是福報還是惡報,又有什么區別呢。“以無苦無憂的世界為目標,依我看,回助長人們逃避苦難的心理,因而看不見人的真實處境,也看不見信仰的真意”按我的理解,上帝教的信仰的終點并不是最后進了天堂,上帝教的本質是一種永恒無邊的過程,相信愛才是人類唯一的救助,用恒久的愛,去愛同類,并且互相愛,直至超越自身的人性而無線接近神性。“天堂若非一個信仰的過程,而被確認為一處福樂的終點,人們就會各顯神通,多多開辟通往天堂的專線。善行是極樂世界的門票,好,施財也算善行,燒香也算,說媒也算,殺惡人(我說他惡)也算·······于是造人為神的事就有了,其惡果不言自明””看見苦難的永恒,實在是神的垂憐——唯此才能真正斷除迷執·······這愛,不單是友善,慈悲,助人為樂,他根本是你自己的福。這愛,非居高的施舍,乃謙恭的仰望,接受苦難,從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人,不會時刻想起自己“是人”這回事,大多想的是要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樣的人,老實說,這話是書中提到的陳家琪說的,還說,做人屬于先輩或社會的要求,你就是不想學做人,先輩和社會也會通過教你說話識字通過轉換知識通過一種文明化的進程引導或強迫你去做人。
按我的經驗和理解,人生而為人,其靈魂有一部分是與“社會性”背道而馳的,靈魂是自由的,天生愛自由,天生抵制被“馴化” ? 那復雜之中才有人的全部,才是靈魂的全面朝向。
? ? ? ?“我一直相信,人需要寫作與人需要愛情是一回事”
因為人本質的孤獨,人們需要愛情,從古至今追求愛情,那千年難遇的靈魂伴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寫作,是心魂的表達和呼喚,渴望那從未露面的、一直被自己藏的很深的東西被發現,被理解,被聽到、被深夜里聲聲回應。
人生而孤獨,至死不休,故而時刻呼喚著別人,如夜鶯的歌唱,睡夢中潛意識的登場表演,期待自己的音符有別人的和曲。眾生大多囿于自身局限,沒有足夠的胸懷、愛意、耐心和毅力,去傾聽,去了解別人,大多都沉溺在自己的孤獨恐懼中而看不見別人的,哪怕是身邊人,這樣想來,上帝的唯愛是拯救有點道理。
? ? ? ? “人性是不可替代神的,否則人性有恃無恐,其殘缺與丑陋難免胡作非為”
? ? ? ? “人性并不那么清潔和善美。法律實處于無奈,既是由于人的丑陋,當然也是出于人的愛愿”
? ? ? ? “貧窮的并不都是懶惰,婦富有的也未必全是靠著勤勞。相反,巧取豪奪也可致富,勤勞本分也有受窮的。”
關于上述的人性的瑕疵,一點都不難理解。記得美劇破產姐妹里有個情節是這樣的,姐姐碰到個奇葩的富二代男票,只要同意跟他在一起,便會立馬得到五百萬(或許不是這數具體記不清)支票,一開始姐姐是超級開心的,這下終于不用受窮了,就跟妹妹想象了一下得到巨款后的場景“立馬辭了苦逼服務員的工作,整日躺在床上胡吃海喝自己喜歡的各種甜品”,想象到最后是自己會胖死在床上,然后立馬神速去上班了。或許你會說這是影視,不真實,那好,我們一起回想下,每個大小節假日自己都是怎么過來的,是不是要么是睡死,要么胡吃海喝,要么玩到精疲力盡。我們的假期最長的是7天,倘若有機會把7天變成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等等,后果呢,很明顯你會懷念那曾經的7天。我們都不擅長抑制自己的瑕疵,總是把放縱當成享樂和狂歡,或許這就是我們人之為人的原因。
? ? ? ?“人不是茍茍死的物類,不是以過程的漫長為自豪,而是以過程的精彩、尊貴和獨具愛愿為驕傲的”。
? ? ? ? 到書的最后一夜,仍舊有很多問題鐵生沒有找到答案,問了很多個怎么辦,但他是這樣寬慰自己的,“自從我學會了尋找,我就已經找到”。
? ? ? ?或許這無數人類不明白的為什么怎么辦,正是神賦予我們的“人智絕地”,只要不停止尋找,我們的精神之路一定會無限接近神。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