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聚餐時,看到朋友拿著一本《解憂雜貨鋪》,恰好CJ對這本書也很感興趣,想一起討論分享一下書中內容,于是開始對話:
CJ:“咦?這本書聽說很不錯哦,你看完了嗎?”
朋友:“看了呀,的確很好看呢?!?/p>
CJ:“這本書講的是什么呀?”
朋友:“額……嗯……,我忘了。嘻嘻……”(苦笑狀)
沉默。
至此對話結束,頭頂一只烏鴉“吖吖”飛過,留下了一串省略號……
相信類似場景在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有出現。在月頭看了一本書,到月尾就已忘記。
怎樣避免這種情況,讓書中知識深深印在腦海里?CJ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主動地進行思想輸出
人們常說:“我們向別人講解書中內容時,才能真正理解它”。
當我們以“思想輸出”作為閱讀的前提,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而親手寫(碼)文章比口頭敘述的印象更為深刻。
閱讀的最高目的是學以致用,按照“記筆記→思考→寫感想→定期回顧筆記→思想輸出、分享文章→踐行”的流程,能幫我們達成目的。
記好筆記是寫好文章的基礎
看到感觸比較大的句子,寫在本子或記錄在電子設備上就行。要注意不要拍照保存,而是寫下來或者碼字。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加深記憶。
倘若想記下來的句子太多,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程序進行篩選:
1.通讀??焖匍喿x全書,可以只讀每段話的第一句,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2.重讀。讀完一遍以后,再把折角的頁重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好,就把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3.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角的那幾頁,如果仍然有所感觸,就用筆做上記號。
最后,再讀一遍“3”中的內容,把仍然覺得心動的語句摘抄下來就行了。
思考激發更多的靈感
以前CJ看書時往往是一直跟著作者的思路走,看完之后感慨一聲,“哦~~,原來是這樣子,我懂了”。
燃鵝,一個月后就忘得一干二凈。
現在,我會問自己這些問題來促進思考:
這本書講了什么內容?
我最喜歡書的哪個部分?
這本書對我有什么影響?
它的優點在哪里?
它的缺點是什么?
書的觀點完全正確嗎?能不能舉個例子反駁一下。
其實這些問題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例如看完一部電影、聽完一首歌、打完一場電子游戲,我們都可以這樣問問自己。
只要這樣做了,就不至于“過目即忘”。
寫感想獲取原創思維
我們把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也是感想。
如果覺得太麻煩,我們可以只寫一句話。例如讀書的日期,作者,出版社,或者寫“這本書很有意思”這樣簡單的話也行。別小看了這簡單的一句話,寫和不寫,差別非常大。
假設我們一年讀了10本書,卻一個字都沒記錄下來。到了年終我們只會感到“讀書無用”。
但如果記錄下10本書的讀書過程,哪怕只有一句話,到了年終我們都能多少回憶起一些讀書時的領悟。正是這些話的存在,讓讀書成為一次看得見的體驗。
而如果我們把感想寫得更詳細一些,或者還采取了實踐行動,再回頭看這些記錄,就是“讀書為我們創造了價值”的證據。
提醒一下,可能有些朋友覺得這樣做太過繁瑣。剛開始時CJ建議把重點放在“寫主觀感受”上,一次只寫一部分。
如果一開始就想寫得很完美,只會讓我們越來越難下筆。畢竟剛開始能堅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慢慢地我們就會越寫越多。
閱讀時獲得的感想就是原創思考的源泉。另外,CJ會參考豆瓣上的書評來獲取靈感。
養成回顧讀書筆記的習慣
回顧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原創文章或思想的輸出,把知識轉變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為了更容易地堅持重復閱讀,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場景進行重讀。
例如在睡覺前,通勤時,或者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也可以量化重讀頻率,一周一次,或者三天一次。
CJ在周末會到公司附近的咖啡館,安靜地讀讀書、做做筆記,或重讀過去寫過的筆記。
即使是漫無目的地重讀,也會有新的發現,遇到意想不到的好句子。
思想輸出幫助消化書中內容
可以向別人說,也可以寫給別人看。
每看一本書,CJ會按以上步驟來吸收書中內容,磨練出更好的原創思考,然后把想法寫在公眾號上,再分享出去。
知道自己要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我們才會去調查那些從未在意過的出處,資料,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建立起系統的知識體系。
這樣做極大加深了我對書本內容的印象和理解程度,甚至可以脫離書本,以后只需定期回顧自己的文章就能重新獲得靈感。
要知道,人并不是無所不知而去演講或出書,而是通過講和寫,讓自己達到新的高度,獲取豐富知識。
踐行是一切的開始
閱讀的最終目標是學以致用,通過運用書中知識來創造價值。
讀書是最便宜的自我投資,只要方法得當,回報是非常大的。
假如一本書有十個知識點,我們能完全消化、靈活運用其中一個,就已物超所值。
所以,千萬別做一個看客,要做一個行動家。我們才會有所改變。
這篇文章,就是CJ看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后的踐行和所想所得。
以上,是掌握“活學活用”的秘訣。